电解铝等五大领域产能过剩辨析

2011年09月26日 13:18 279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钢铁:需求造就产能
  今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钢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呈现出高产量、低库存的行业特征。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35054.30万吨,同比增加3066.20万吨,增长9.6%。上半年全国平均日产粗钢193.67万吨,相当于年产7.06亿吨。其中,6月日产水平达最高,相当于年产粗钢7.29亿吨。上半年累计粗钢表观消费量33348.3万吨,同比增长8.56%,尤其是二季度消费增长明显。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产销率99.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钢材库存量自3月以来持续下降,总量低于去年同期。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自1996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钢铁工业的高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自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周期,对钢材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对于“十五”时期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成倍增长。受益于此,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经达到8亿吨。
  在中钢协2011年第三次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更是预测称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经超过8亿吨。对此,迟京东分析认为,8亿的产能是市场决策的结果,并不能以此来判断钢铁产业产能是否过剩。他进一步对《中国投资》说:“未来10年,市场对钢铁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市场需求带动产能扩张
  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的巨大产能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直接体现
  判断钢铁行业产能是否过剩应该使用产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两类指标。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2010年重点研究报告“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以下简称“课题”)认为。
  产能利用率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指实际产出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是否真正能得到有效利用。它被认为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最为直接的指标。2002—2009年我国钢铁产能的平均利用率约为83%左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范围是79%—83%之间。我国的平均产能利用率正是处于这一安全区间。并且与美国、日本相比,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更合理。从产能利用率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从经济效益而言,盈利水平不高一直被看作是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标志之一。迟京东指出,钢铁产业盈利水平不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国际铁矿石采购中的话语权不够。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格为每吨160.98美元,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47.92美元,涨幅为42.41%。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3425万吨,“按照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6.5计算,光是进口铁矿石我国钢铁行业成本就增加了1041.1亿元人民币。因此,仅原料成本就稀释了很大一部分钢铁行业的利润”,迟京东对《中国投资》表示,不能单纯从利润率一个数字来判断,还应了解数字背后的原因。此外,钢铁产业为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如,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7131.1313亿美元就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我国钢铁产业呈现出“拥有庞大产能但产能利用率不低”“利润率不高但经济效益并不低”的特点,这跟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显而易见,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小是决定钢铁产业产能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产能的扩张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直接表现。
  8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公布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HRB400,即热轧带肋三级钢筋,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业内分析师普遍认为,这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是又一利好。“钢结构正经历着行业景气周期向上的重要时刻”,国泰君安的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称。
  除了建筑产业之外,机械、汽车、船舶、家电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也直接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下游产业对于钢材的需求将达到7.0亿吨左右。
  而投资对于钢铁产业产能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课题指出:我国的投资率,即固定资产与GDP的比率超过35%时,钢材消费便快速增长;投资率超过40%时,钢材消费便高速增长。恰恰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在35%—51%之间运行,钢材消费高速增长。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