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等五大领域产能过剩辨析

2011年09月26日 13:18 279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彩电:追赶的产能
  经历了产业主导技术变革带来的阵痛,中国彩电行业火力全开,努力追赶平板显示器的步伐。
  在经历一年多的建设安装后,国内两条8.5代线于近期先后按照预计日期启动投产。6月下旬,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投产。总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北京8.5代线是中国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主要生产26-55英寸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用显示屏,达产后,将实现年产液晶显示屏1300万片,年产值近200亿元。
  TCL集团旗下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随后也于8月8日投产启动,预计今年四季度末开始量产(1.8万张玻璃大板/月),计划明年底项目将全部达产(10万张玻璃大板/月)。
  随着多条高世代线的上马,业内关于平板显示器产能是否过剩的讨论日益激烈。一直以技术追赶者身份存在的中国彩电行业是否会在平板时代重蹈CRT时代落后产能溃败的覆辙?又怎样能够避免追赶过程中的落后产能风险?

  从“成功追赶”到“产能过剩”
  技术替代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彩电行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0年重点课题研究报告“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以下“课题”同)认为,中国彩电产业近30年的追赶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主导技术发生了由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到平板显示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在技术变革前后,中国彩电产业的竞争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成功的追赶者变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的失败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在CRT电视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建立了“彩电整机-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较早实现了市场化竞争体制的中国彩电工业,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国内市场大等优势,发展出规模经济,以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市场后昂首挺进国际市场,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
  但永远处于变革之中的现代工业技术使得中国彩电工业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之后,遭遇到一场“创造性毁灭”——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技术替代。平板显示彩电从2003年在国内市场上初露端倪,到2008年在销售量上决定性地超过CRT彩电,前后不过6年时间,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国彩电业界的决策者们措手不及。
  更严重的是,平板显示器对CRT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中国曾经花了几乎20年的时间使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生成,但由于CRT被平板显示器所替代而不得不再次依靠外国厂商获得液晶平板显示器,中国彩电工业价值链的80%又再度转移到国外。
  2003-2004年,当外国企业纷纷处理掉CRT电视产品的生产设备时,部分国内企业却把这看作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好机会,继续购入生产线以扩大生产能力,最终导致一败涂地,20多年建立起的8大彩管厂从2007年开始彻底走向消亡。

[1] [2] [3] [4] [5][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