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等五大领域产能过剩辨析
2011年09月26日 13:18 2796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投资 分类: 铝资讯
“再次追赶”中的过剩隐患
供应端跳跃性的增长对应的是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类似大幅度的跳跃式增长,所以短期内产能过剩现象的产生可谓必然
此后,在代表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平板电视领域,中国众厂商再次处于追赶的过程之中。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液晶面板作为不可取代的关键性核心显示部件,其成本占到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40%,而长期以来,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只有韩、日和中国台湾企业,大陆彩电企业经常遭遇缺货和采购成本高的制约而受制于人。”为解决面板缺乏难题,大陆彩电企业近年来多次组团到台湾集中采购液晶面板。2011年大陆8家主要彩电企业预计向台湾采购3000万块液晶面板,金额达55亿美元。
为此,国内企业火力全开,猛攻液晶面板市场。据粗略估算目前国内已有6条8代或以上的生产线箭在弦上。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大陆大尺寸TFT-LCD面板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生产地。在业界看来,随着京东方、TCL集团8.5代线的投产,以及三星在苏州投资建设的7.5代线,国家发改委近日批准友达光电昆山8.5代线。
这些项目的陆续投产虽有助于实现面板生产的“本地化”,但同时也将加剧全球面板业的产能过剩,未来全球面板市场的供求关系难言乐观。
在中国家电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胡晓红看来,液晶面板是一个全球性充分竞争行业,目前全球面板产能已经过剩。从需求端来看,面板的需求主要是电视面板和IT的需求,其实需求都还在增长,目前全球仍有大量CRT电视要转换为平板电视,关键是未来几年这种需求什么时候能够被激发出来;但供应端却是跳跃性的增长,比如今年京东方、TCL集团8.5代线的投产,两条生产线的产能都将近2000万片,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类似大幅度的跳跃式增长,所以短期内一定会造成产能过剩现象。
“市场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胡晓红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液晶电视市场降价声不断,从卖场众多内部团购到网上价格特惠跳水,之前购买了液晶电视的消费者可能都后悔为什么不迟点出手。实际上这正是国内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增长停滞的突出表现。今年上半年液晶电视在中国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而随着国内液晶面板工厂的陆续投产,供大于求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不是面板太多而是企业太多
面板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高强度、高频度,因此产业区域分布可以适当分散,市场主体一定要集中
针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忧虑,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称,中国面板产业目前的问题不在于产能过剩,而是在于企业主体太多。
周子学在会上表示:“目前电视机面板中国还没有做出一块就谈论产能过剩问题?与其考虑是不是产能过剩,我们倒不如考虑是不是主体过多,也就是从事做这个事情的企业是不是太多了”。
周子学认为,目前面板投资的主体、企业过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竞争力形成。他进一步称,“面板是一个技术、资本、人才三密集这样的产业投资,主体多会导致国内创新人才过度分散”。
在他看来,面板产业区域分布可以适当分散,市场主体一定要集中。面板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高强度、高频度。高强度是指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高频度是指需要不断地高投入、不断地技术创新。这样的行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办。韩国就是两家,中国台湾、日本也是一两家而已。“如果投资主体过多,每个企业追加投资达不到最好的规模效益,势必使许多企业无法支撑下去,最后遭到市场淘汰。因此不是产能问题,而是企业主体问题。企业不能太多,谁都上肯定是不行的”。周子学表示。
对于这一观点,有业内人士表示认可:“作为资金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液晶面板需要持续的投入。况且对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来说,规模尤为重要,从国家角度应该主要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如果资源和资金分散,各家都做不大,从而导致大家都很难盈利”。
“课题”认为,政策制度一直在彩电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CRT阶段对彩电总装企业和彩管企业的整体规划和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的资金支持,为中国建立完整的彩电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国内企业在平板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壁垒,靠自身力量很难克服。因此,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
“课题”还认为平板阶段再度落后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企业依靠低价规模扩张,忽视核心技术的战略无法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因此,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长远战略,改变只重应用技术的思维定式,加大超前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