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承载的使命

——产业布局、储量分布与环境承载力影响下的矿产资源规划

2014年08月14日 16:17 149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着眼全球,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通过组建专门机构,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为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通过“以合作求发展”的策略,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大力推进跨国矿业公司以不同方式广泛地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针对东部地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矿业企业为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20年东部地区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为满足东部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矿产资源瓶颈问题,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矿产资源采富弃贫、大矿小开等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不断发挥地理优势,增加矿产资源的区域协调能力;开展城市矿产收集工作,出台城市矿产相关规定。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东部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关键。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它改变了资源组合的比例,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平均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的取得意味着同样规模的产品生产会消耗更少的资源,从而有助于缓解资源的稀缺状况,即相对减少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东部地区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开发、推行先进的有关矿产品开采和加工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及新的管理方法,如无废石开采技术、先进的井下充填技术、选矿综合回收技术等,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矿产资源的转化关系,东部地区要积极拓宽矿产品的利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必须在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加工的基础上,增加“矿产资源再生部门(可与勘探部门合并)”和“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部门”,将各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再生部门,加以综合利用。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扭转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力推进矿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门槛,侧重解决较为突出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对重大地质技术进步、勘探评价、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减轻矿山灾害等方面的统一管理。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东部地区应转变矿业发展模式,走绿色矿业之路。首先,在矿产资源开发前,对区域环境承载力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其次,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中环境扰动最小化,提高矿山企业采选“三率”标准,降低能耗,减少采矿过程的损失,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再次,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前后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环境再造最优化。
  区内各矿区应设立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机构,把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和个人能有效地、自觉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速度,提高复垦比例,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保证金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费纳入成本,不欠或少欠新账,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
  矿产资源问题是涉及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使全国人民对此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为此,东部地区应实施全民性的矿产资源国情教育,建立新的矿产资源观。在勘查、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矿产对环境的影响不能超过环境可承受的程度。全民应承担起爱护、保护、节约矿产资源的社会职责,强化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法治意识。以3S(GIS、GPS、RS)技术、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一体化网络,实现对区域内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动态协同监测和联防联治。

 

[1] [2] [3] [4][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