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承载的使命

——产业布局、储量分布与环境承载力影响下的矿产资源规划

2014年08月14日 16:17 149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张燕等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趋势;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及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
  依据2006年发展潜力指数(DPI)值的分布,把中国区域分为5个等级:强发展潜力地区、较强发展潜力地区、中等发展潜力地区、较弱发展潜力地区、弱发展潜力地区。
  江汉大学卢小兰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和“空间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对2006年和2011年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分布(西藏除外)进行了分析,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区域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及西南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居中型区域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和甘肃等地区。这些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东北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轻区域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富余区域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适中的区域主要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的区域主要有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省区。
  2006年~2011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造成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利用粗放,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小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技术较为先进。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东向西、由南到北依次递减,制约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中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相对缺乏。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邱鹏分析认为,西部地区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正逐渐减弱,一步一步向承载极限靠近。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未来发展状况将不容乐观。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富集区多是产业相对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区域,从而为矿产资源规划提出了一个“囚徒困境”。要想打破这个“囚徒困境”,就要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坚持分类分区的差别化规划管理政策。

 

[1] [2][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