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分类分区分级管理的思考

2014年08月20日 9:5 193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2.区域矿山建设
  区域矿山追求的目标是中小矿体的集约化开采。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和黄金)的主要特点是:大矿少、中小矿多,并以多、小、散矿群的形态产出。传统的小矿开采模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管理粗放、矿业秩序混乱生态破坏严重,矿业发展不可持续。“区域矿山”建设,将为金属矿的广大“多、小、散”矿群实现规模化开发,开辟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区域矿山”的创建,将为改变粗放的小矿开采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添更多活力,从整体上提高矿区的采掘机械化和采矿工艺技术的水平,扩大全区生产规模,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提高矿区的经营效益。而构建“区域矿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相结合,靠科学技术支撑。
  “区域矿山”是解决矿产资源纵向利益均衡的有效手段。这里的纵向利益指为优化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和实现矿业开发利用的长期均衡,由可耗竭资源产品创造的收益在政府、矿业企业等直接相关利益群体和生态环境、属地居民等间接相关利益群体间流动。
  当前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中小矿山数量多、分布散、技术含量低、安全生产和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资源产品创造的收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非法矿井死灰复燃”等浪费性和破坏性的短期机会主义开采行为仍然有正值收益。这就需要在资源的开采整合过程中,调整政府、矿山企业等获得的显性利益(资源级差地租、稀缺租)与用于修复生态环境、补偿属地居民等隐性利益(资源税、环境补偿税)的分配比例。
  另外,矿产资源开采在时间维度上有一个延续过程,同一矿山在不同时间开采获取的收益或价值是不相等的。由于个人不承担矿产资源在未来某一天耗竭的后果,矿产资源现时价格的变化对个人开采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现期利润动机的驱使下,矿山企业一般采取最大化开采量而加速资源耗竭。资源开采量大于时间配置均衡产量,价格低于长期均衡配置下的最佳价格,规划20年的矿山,有的3~5年已经开采完毕。企业的趋利性本质是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行为和导致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将企业的行为特征视为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单靠市场来被动调节资源的配置,也就是说,对于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多还是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而不能由市场决定。
  从纵向利益分配主体的角度,地方政府是多级利益复合的主体:一方面,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为实现矿产资源的长期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开采布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代理地区非政府主体,寻求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地方政府是独立经济利益主体,官员倾向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由于信息非对称,且地方政府明显占有信息优势。那么,在矿业权流转、生产、监管等环节中,地方政府官员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最大化个人利益而机会主义地开展设租活动难以避免,使得开采布局配置缺乏合理性,进而导致资源耗竭速度(过度开采)得不到有效控制。
  政策的变动和实施需要明确区域矿业的整体结构特征和资源税、补偿费的分配格局,并进行信息化和矿业权的市场化建设,使利益的配置过程信息透明化,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扰乱矿山开采时序优化进程,最终达到有效控制矿产资源耗竭速度,实现能源资源开采长期均衡的目的。
  创建区域矿山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矿山生产系统,进行采选产能的合理配置,实现众多小矿体的集约化开采和矿集区内集约化选矿。二是高效快速的物流技术。区域矿山的运输要求高效快捷物流技术,以提高生产人员的工时利用率,提升整体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三是集约化的采矿技术。在区域矿山整体规划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效的集约化采矿技术,提升整体采矿技术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开采。四是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区域矿山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应全面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矿山建设。

 

[1] [2] [3] [4] [5] [6] [7][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