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矿业改革思路要从产业定位开始

——访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文驹

2013年09月05日 9:37 1331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我国矿业产品的分配原则,思路十分混乱:一是混淆财产收益和政权征收;二是压缩财产权,强化行政权,有的财政专家恨不得把国家的所有收入都并到“税”里面去;三是基本上不顾后代利益。由此可见,我国矿业领域财税制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
  但是,我也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要建立能够体现代际补偿要求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矿产品附加值不但低而且有极限,矿产品不可能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附加值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它同制造业产品的经济属性截然不同。
  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中期以后,矿业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包括能源物质),是为下游产业(制造业、建筑业、二次能源业等第二产业)创造附加值提供物质载体。所以,它是最典型的第一产业。在所有第一产业中,它离自然资源最近。
  矿业生产消耗的自然物质不可再生,而其创造的附加值又有极限,所以任何一座矿山的生产,本身都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对社会提的,“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则是套话和空话。
  因此,矿业只能是基础产业,不能作为可以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不能依靠它直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不能指望从它身上取得更多税收,不能给它加上太多的非经济功能。
  而我国把采矿业划入第二产业,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扭曲的制度和莫名其妙的政策:
  安排采矿业承担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无偿采矿(透支后代财富)、矿产品低价(平调矿业收益)、高税负(由于实行资源无价或极低价,按第二产业实行增值税制度后,总税负比制造业还高出7个百分点)、高上缴。这是明显的名义定位同实际定位错位。“第二产业”本应是原始积累的受益者,怎么倒成了贡献者?
  由于资源无价或是极低价,矿产品销售收入中的资源价值转化为采矿业的虚增利润,大量国民财富落入非法矿老板和腐败官员腰包。
  以采矿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促进城市化,建成了全球最多的矿业城市。许多赢得“第一税收大户”地位的采矿企业,名声虽然好听,负担也实在是沉重。而且由于采矿业本身不可持续,这些城市总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矿竭城衰”的威胁,“城市转型”几乎成了共同的方针,而且也难以做到每一个都成功。
  环视全球矿业大国,一般是反中国之道而行之,依托已有城市支持矿业发展。例如同属“金砖国家”的巴西,其淡水河谷公司在亚马孙雨林地区建成了一座年产量1亿吨的铁矿山,企业后勤基地设在200千米以外的城市,矿山只有4000职工。要是在中国,恐怕能建一座40万人的地级市。
  最后,中国正在快速地从矿业大国发展为矿产品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但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在努力实现升级。1993年,中国矿产品国际贸易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此后,矿产品外贸逆差持续扩大,到现在为止,一些重要矿产品的国外依存度已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矿业大国向着矿产品消费大国转变。虽然同时还是矿业大国,但中国已成为全球矿产品第一进口大国,矿产品消费大国的角色显得更为突出。
  面对这一形势,专家们提出的对策有二:一是加强国内矿业发展,提高矿产品自给率。但是,面对人均矿产资源总量不足全球一半的国情,这一主张不大现实。二是支持矿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资源开发合作和竞争。然而由于前述的各种原因,二十年来收效不显。中国被逼上了一条单行道——主要从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国际市场购买。于是就出现了让许多中国人很是憋气的结果——中国卖什么什么不值钱,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看来,如果不痛下决心深化改革,彻底革除积弊,增强自己的能力,什么对策都没有用。

 

[1] [2] [3] [4] [5][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