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矿业改革思路要从产业定位开始
——访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文驹
2013年09月05日 9:37 1331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中国矿业定位怎么会出现既不符合国际惯例、又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事呢?
张文驹:这是中国矿业改革严重滞后的重要标志,在其他行业少见。其直接原因一是国情会因时而变,而矿业对此反应迟钝(我们为此做了采矿业同林木采伐业定位演化的比较研究,有充分的实证依据),可谓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二是对从国外引进的新事物和新知识消化吸收不透,可谓“食洋未化”。
先说“采矿业”和“矿产勘查业”分割为二的问题。如果从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一位地质勘探专业中国留苏学生笔记本上书写“开发矿业”题词算起(这说明,毛泽东认为矿业包括探矿),新中国矿业已经走过了64年。这64年中的前29年,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时期。“采矿业”和“矿产勘查业”分割为二,实行完全不同的制度,符合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虽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从清王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情,却符合那29年的中国国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体制转轨时期。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当时改革形势的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说明,改革开放25年后,中国国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矿业的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矿业本身由于改革滞后,体制面貌大体依旧。采矿业同矿产勘查业分割为二的体制,当然依旧同国际惯例不符;但是,能说它还继续同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符吗?
再说“采矿业”划入第二产业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没有三次产业划分这件事。它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科学方法,不过一引进在矿业上就用错了。在全球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矿业划入第一产业是“惯例”。但前面说过,也确有少数国家将矿业划入第二产业,如德国和日本,这是“特例”。
德、日按“特例”办事,一定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理由,但是,中国有吗?中国是正在进行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德、日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高度发达国家。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和矿业大国,虽然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矿产品进口大国,国内矿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德、日是单纯的矿产品消费大国,国内矿业已无足轻重。所以,把采矿业划入第二产业,属于“国际特例”;从适用条件说,只符合德国和日本那样国内矿业无足轻重国家的“国情”,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不具备实行“特例”的条件。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