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矿业改革思路要从产业定位开始
——访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文驹
2013年09月05日 9:37 13312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中国矿业定位有误的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但似乎又不全如此。您说三次产业划分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事,那就是说,它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如果有误,也不该算在计划经济账上吧?但为什么一引进在矿业上就用错了呢?
张文驹:这就是我在前面说的“食洋未化”了。三次产业划分的学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已由前辈学者从国外引进,但实际用于社会经济管理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之所以生造了“食洋未化”这一四字词语,而未用传统成语“食洋不化”,是因为后者是明显的贬意词语,前者则是中性词语。“食洋”并没有错,“未化”则是我们民族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时,由于知识准备不足,难以完全避免的一段过程,它必将成为过去,它本身并不是错误,而是宝贵的经验。
对三次产业划分学说消化不透和应用有误表现在:
此学说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划分依据和划分结果。我国政学两界人士,大多只直接引用了国外学者的划分结果,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其划分的科学依据,可以说是止于知其然而忽略其所以然。
单论划分结果,其实国外学者也是有不同观点的。甚至同一学者,例如此学说主要奠基人之一的克拉克先生,对矿业归属的观点,就动摇于一二产业之间。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学者都转向了将矿业划入第一产业的观点,并得到多数国家政府的采纳,否则就不会形成矿业划入第一产业的“国际惯例”。面对不同观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深入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择善而从。如因研究不透而选择了“择不善而从”,还不如以国情为依据,从“惯例”而不从“特例”。
国外学者划分结果不同,源于各人划分依据不同;划分依据不同,源于学者们制定依据时所依托的主要分支学科基础不同——是发展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
按发展经济学思路处理问题,适用于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初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是要在农业之外发展一批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矿业和制造业同时大量出现,共同引导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一同划入第二产业,既无不妥,又正确揭示了这一段经济史。
按产业经济学思路处理问题,适用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的社会。在这一时期,矿业和制造业都已是大量存在的现实,谁先谁后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更关心的是,同时存在的那些产业间的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协调发展。而“可持续”观念的提出,使学者更加重视产业同自然资源的距离。按此距离远近划分的次序,同原来按出现早晚划分的次序,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矿业如果划入第二产业,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还会让人思维错乱,误导矿业发展思路,这对多数国家制定产业政策都没有好处。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