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有色金属主要品种基本运行情况

2012年10月11日 9:25 204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5.锌
  (1)锌行业概况
  锌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材料,目前,锌在有色金属的消费中仅次于铜和铝,锌金属具有良好的压延性、耐磨性和抗腐性,能与多种金属制成物理与化学性能更加优良的合金。中国对于锌的需求主要来自建筑和基础设施业这两个领域,共占锌终端消费量的70%,这种特别的消费形式使得中国的锌需求高度依赖于建筑活动。

中国锌的消费结构

23


  资料来源:安泰科,中金公司研究部


  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锌需求的重要推动力,其消费占比已从2004年26.1%攀升至2011年的44%。值得注意的是,过去7年(2004-2011年)中国锌需求的平均复合增速为10.4%,而全球锌消费量平均增速为2.6%。这种背离走势在2009年达到极致——金融危机使得汽车产销量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全球锌需求下降18%。然而,2010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锌需求持续旺销,消费稳步加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汽车、家电等锌主要消费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支撑锌消费超预期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国内镀层钢板产量达到2,846.6万吨,同比增长37.6%;各类家电产量增幅大多超过了20%;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从而使2010年全国锌表观消费量达到533万吨,同比增长8%;实际消费量约475万吨,同比增长10%。2011年,受到我国汽车家电销量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锌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消费量同比下降2.1%。
  从供给看,2004年2011年,全球锌产量从1,039万吨增加到1,30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4%。同期,中国锌产量从253万吨增加到52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9%,大大高于全球同类产品的年均增长率。

全球锌的供应量和需求量

24

资料来源:Bloomberg


中国锌的供应量和需求量

25

资料来源:Bloomberg

  从进出口看,我国锌产品出口量结束了连续三年下跌的局面。从2007年6月起,我国对含锌量99.99%以下未锻轧精炼锌征收15%出口暂定税率,对未锻轧精炼铅征收10%的出口暂定税率,同时对铅锌废碎料征收10%的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我国铅锌企业的经营热情,铅锌产品贸易量锐减。2007年我国出口锌产品28万吨,同比下降19%。2008年我国锌产品出口继续下降,锌出口量7万吨,同比下降74%。2010年我国出口锌产品4万吨,同比2009年的3万吨增长48%。我国锌产品出口已结束了三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而触底反弹。

2004年-2011年中国锌进出口量

26

资料来源:Bloomberg

  (2)锌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的人均锌消费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未来锌的消费量空间发展相对有限。2011年,中国人均锌消费量为4.00公斤/人,仅次于德国6.28公斤/人,与日本持平。中国锌消费需求仍将取决于下游白色家电的增长。

2011年中国和主要国家的人均锌消费量对比

27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锌价从2008年高点2,800美元/吨降至1,050美元/吨,降幅高达63%。同时,受到我国汽车家电销量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锌需求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长期来看,中国白色家电的需求增长依然稳健,而来自基建和工程建设的需求亦不会大幅下滑,锌需求仍将一定的防御性。另一方面,近两年我国的铅锌矿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供给仍将保持稳定增幅。因此,预计2012年锌仍将维持供应过剩的局面。
  我国铅锌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企业在节能减排、环保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我国铅锌行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增大,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铅锌企业仍将面临劳动力成本、能源资源成本上升等问题。2009年5月国家发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40万吨,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铅、锌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都要提高到60%,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加快企业并购重组,将优势的资源和资本配臵到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从而提高整个铅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1] [2] [3] [4] [5][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