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面临落跑危机
2011年05月16日 8:45 7619次浏览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从合肥到上海,科技部部长万钢(专栏)的行程与新能源汽车紧密相联。
4月22日,在合肥参加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仪式”的万钢,出现在上海国际车展的展馆内。在吉利公司IG电动车的展车前,万钢部长听完吉利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赵福全的介绍后,突然俯下身体半跪在展车前,脸部贴近地面,仔细观察这辆电动车底部的电池布局。
万钢部长的举动并非作秀。正是在他的力推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2008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示范推广期,通过示范运营加速新能源汽车进入产业化。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称《十年规划》),也将于今年出台。《十年规划》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点将转向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建设,并着力提升汽车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
在主管部门看来,《十年规划》将决定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世界地位,也涉及千亿元的投资。无论是中国本土汽车厂商,还是外国汽车巨头,谁都不愿错过这一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迫切需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并创建合理的商业模式,否则极有可能坐失这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升级机会。
战略务虚
2010年9月,国务院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正式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十年规划》,也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这份《十年规划》推出的是一个宏大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要达到“初步产业化”的目标,市场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到2020年,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同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与国际发展同步,平均油耗目标高于美国,与欧盟处于同一水平。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计划投入千亿元资金来扶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发展。而这千亿元的“蛋糕”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关注,围绕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甚嚣尘上。
责任编辑:无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