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面临落跑危机
2011年05月16日 8:45 7620次浏览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危机在眼前
4月20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世界汽车制造商组织共同主办的2011年OICA论坛“新能源汽车分论坛”上,当询问到中外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差距时,记者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相差3~5年”。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企业目前的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尽管差距不大,但想要实现“超车”目标,不仅要路径正确,更需要加速前行。
这样的速度危机,已呈显性化的趋势——外资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引入越来越快,提早赶在市场实际需求暴发之前。
福特汽车公司在上海车展上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汽车,尽管没有确定国内销售的时间,但其全国巡展即将开始,意在观察其电动车、插电式混动车和混合动力车三种车型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日产汽车公司将在今年启动试售“聆风”纯电动的计划,并确定在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后,与其合作伙伴东风汽车公司制定更多的新能源车推广措施。
宝马的做法更加直接。今年2月,宝马启动电动车国际示范项目,引入纯电动车MINI E,与国家电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道路测试。过去两年间,这款电动车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相继开展过实路测试。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CEO史登科直言,“宝马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行测试,对宝马电动汽车的量产是重要一步”。随后,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宝马和华晨宝马发布BMW5Li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确定由华晨宝马投入国产。其中,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及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采购,都是由上海、苏州、杭州的供应商提供。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并没推出具有竞争力并与外资匹敌的主流纯电动轿车。工信部在年初发布的《2010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被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其中,轿车车型39种,仅占20.53%。
高举“新能源汽车”大旗的比亚迪公司,在上海车展中展示的仍旧是e6纯电动汽车的改进版本;奇瑞汽车公司推出的名为“瑞麒M1 EV”的紧凑型轿车,在去年年底上市限量出售。但奇瑞公司高管表示,这只是一款测试市场的车型,以判断市场可能会更接受旗下的哪些储备车型。
本届上海车展上,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多数外国汽车公司按物理切面对外展示其新能源汽车,让参观者能直接看到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部分的布局与工艺设计。而国产新能源汽车展品多为整车静态展示,参观者只能看到一个外壳。即使是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只能半跪在展车前,试图看清内部的布局。
尽管如此,形态各异的新能源样车的推出,提升了政府官员对国内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乐观的底气。出席2011年OICA论坛的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司副司长张志宏表示,“中国企业在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方面,车用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等零部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技术水平有一定优势”。
但来自技术前沿的专家们认为,危机就在眼前,未来五年是事关中国汽车公司能否在新能源领域生存的重要时期。
“在电机和电控技术上,我们只有一项算得上真正国际领先,那就是永磁电机。原因还在于中国是稀土大国,控制着上游原材料的所有权。”姚春德说。
“‘十二五’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不善加利用,‘十三五’期间国外的产品和技术恐怕就会大规模地进入。”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教授指出。
“眼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捆绑了行业和厂商的商业行为,使得国内企业不发展新能源技术就无法立足。但事实上,一夜之间涌现的各种新能源汽车,有些只是浑水摸鱼,为的是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姚春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果出现‘全民大跃进’,只会造成有限的资源无法高效配置,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无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