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面临落跑危机

2011年05月16日 8:45 76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单干>合作?
  2010年8月,国资委召集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集团在内的16家央企,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联盟。筹建完该联盟随即卸任的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专栏)表示,“产业联盟成立的目的在于发挥央企的合力作用,推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以联盟的方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快速、有效的突破电动车产业核心技术,尽快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章程》显示,联盟内合作开发的共享技术将采取有偿方式向联盟外的其他企业转让。也就是说,央企联盟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并产生一定技术资源之后,联盟外企业若想获得这部分技术,只能斥资购买。
  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多数汽车企业选择单干多于合作,即便是在国资委发起了“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程晓东认为,联盟只能监管企业在联盟内部合作开发的技术资源,但很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仍掌握在各企业手中,这部分成果很难实现共享。
  长安汽车总裁徐留平在联盟成立大会的当日就已表示,各企业的知识产权必须是各企业的,联盟的主要功能是“推进合作”。
  “国资委设立的秘书处会定期与公司联系,加强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合作。”身为央企电动车联盟成员的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童东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根据联盟的规划,东风承担的是一个A000级纯电动轿车平台车型和3个过渡车型的开发,目前都在进行之中。”
  据童东城介绍,东风公司于2010年8月发布了《东风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并且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的事业平台,主要承担公司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和项目推进,同时协调管理各个事业板块相关的战略工作。
  “目前在新能源板块下,由9个整车项目和7个零部件集成总成项目组成的‘9+7战略’,推进工作比较顺利,初步规划30亿元投入这项工作。”童东城说,“如果需要更多的资金进入,我们不缺钱。”
  “不缺钱”的汽车集团在国内为数不少,也都在技术研发上舍得花大钱。但从国外汽车行业的经验看来,针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资巨大,成立技术联盟的方式能有效分担研发费用,降低成本。
  记者在3月末采访奥迪汽车公司的新能源技术时,曾被奥迪工程师告知,奥迪除了从日本三洋公司购买车用电池外,也在与大众汽车、奔驰、宝马等德国汽车厂商组成的产业联盟,共同投资电池技术的技术研发。
  而在国资委主导的“央企电动大联盟中”,涉及到动力电池、整车制造和能源供应上下游企业16家。但从目前来看,横跨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国内还未出现,多数合作模式仍然以信息分享为主,或是建立模糊的战略框架,还未真正起到成员之间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有效提高研发速度的作用。
  “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去年专门设立了电动汽车研发部,成为技术中心旗下第六个整车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发。”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康(专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科技部“863计划”最新项目招标中,一汽拿下经费达7.2亿元的研发项目,包括电池、电机和整车电控等大部分项目。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一汽集团启动自己的低碳节能技术战略,并命名为“蓝途战略”。
  “汽车电动化是一项需要巨额投资的系统项目,尽管北汽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还是计划在新能源项目上投入37.8亿元。”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执行董事林逸告诉记者。
  “即便是有共同的技术需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很难形成联手研发的局面。”一位汽车企业的技术高管说,“一方面,企业目前的心态仍是竞争多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基础和企业条件不同,设立的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都在摸索和探索阶段,很难选择合作模式或者合作伙伴。”
  他认为,未来汽车企业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汽车企业不能认清这种转变,继续固守过去的商业模式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话,落后局面难以改变。

 

[1] [2] [3] [4][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无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