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强国之路怎么走 由“大”变“强”逢机遇

2014年08月07日 9:59 103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近年来,随着矿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打造矿业强国成为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而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主任朱训的《关于中国由矿业大国迈向矿业强国的思考》一文,在把建设矿业强国提到战略高度同时,也引起了业内专家对矿业强国的聚焦和热议。
  “中国现在已经是矿业大国,但还不是矿业强国。建设矿业强国与‘中国梦’密切相关,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来合力推动。”7月16日,在中国矿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高级资政委员会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着“从矿业大国到矿业强国”的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把建设矿业强国摆上议事日程,尽快推进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的转变。
  “大”而不“强”的尴尬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农业生产大国、第一矿业大国……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我国诸多规模和总量的“世界第一”和名列前茅,并没有改变相关产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走产业强国之路,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和资源安全的核心所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在如何实现我国由“大国”到“强国”转变的研究方面,中国工程院已有所行动。2013年初,该院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获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阶段性成果,为实现其他产业的“强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示范。
  “打造矿业强国,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在经济转型新时期确保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以及矿业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表示。
  而“矿业强国”之所以在近几年来备受全社会关注,与我国这些年来“矿业大国”的特殊地位息息相关。王安建介绍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第一消费大国,并将持续一段时间。2000年以来,全球矿产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矿产资源需求迅猛增加,成为新一轮全球矿产资源消费不断攀升的重要推动力。2013年,中国消费了7.2亿吨粗钢、983万吨铜、2205万吨铝、38.5亿吨煤炭和25.3亿吨水泥,消费量超过全球总量的40%;即便是稀土、硒、钽、钨精矿、锡、锑、碲、硫、镍、铅、锌、锆、海绵钛、钴、石墨、钼和磷等矿产,中国的消费占比也超过全球的3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矿产资源消费第一大国。研究表明,除粗钢外,这种消费态势将持续10年左右。庞大的矿产资源需求在为中国资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矿业从大国走向强国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生产大国,国际竞争能力亟待提升。中国资源的大量消费带动了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的发展。2012年,中国生产稀土10万吨、锑15.4万吨,以一国之力供应全球稀土和锑产量的90%左右;生产钨6.4万吨、镁64万吨、铋0.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均高达85%;生产石墨80万吨、萤石440万吨、锗80吨、铅286万吨、钒3.9万吨、锶19万吨、碲250吨,分别占2012年全球产量的68%、62%、58%、54%、53%、50%、50%;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36.5亿吨、锡11万吨、重晶石420万吨,这三类矿种产量占全球比例均为46%;磷矿、钼、锌、镉、膨胀土等矿产资源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在34%~43%之间,也是全球第一生产大国。
  对此,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主任朱训持同样观点。他在《关于中国由矿业大国迈向矿业强国的思考》一文中指出,2012年,我国采矿业总产值7.99万亿元,占GDP的14%;矿产品对外贸易总额9919.10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额的23.8%;全年地质勘查投入1200亿元,新增探明了一大批新的地质储量。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费国、生产国和贸易国。2011年底,中国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累计对外投资2580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矿业中心和矿业大国。
  “尽管中国的许多矿种生产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矿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王安建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矿业要屹立于世界矿业之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与第一生产大国、第一消费大国、第一贸易大国这些世界级“名头”并不相称的是,我国多数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在国际矿产品市场上缺乏话语权。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