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货币政策看黄金白银流通货币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俊志

2014年06月20日 11:31 150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石俊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法学博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主任。他多年从事中国货币法制史研究,著有《半两钱制度研究》《五铢钱制度研究》《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中国货币法制史话》等著作。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您多年从事中国货币法制史研究工作,并提出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各王朝采用的货币法规、货币政策及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探索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在中国古代纸币流通制度下,各王朝是如何实施其货币政策的?
  石俊志: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铜钱的流通贯穿着中国古代皇帝专制历史的始终。但是,中国古代也曾实行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其流通规模之巨大和流通时间之长久并不亚于现代。
  公元1023年,北宋王朝将民间经营的纸币交子收归官营,并设置了专营纸币发行和管理的机构——交子务。交子官营初始,北宋王朝便制定了有关发行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一是发行限额制度,规定交子发行总量为12.5634亿文;二是发行准备制度,规定将3.6亿文铜钱作为发行准备;三是界兑年限制度,规定交子流通两年便许向官府以旧换新,两年至三年为兑换期,三年届满作废。北宋末年交子发行突破了规定的限额,总量达到200多亿文,宋徽宗将其改为钱引。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兴起,南宋王朝将民间经营的纸币会子收归官营,也建立了类似北宋时期的发行和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南宋王朝统治地区的纸币主要有两种:东南地区流通的会子和四川地区流通的钱引,两者流通总规模平时保持在数百亿文。考虑到购买力因素及人口数量的差距,南宋时期人均持币量远远超过20世纪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均持币量水平。
  此后,金代流通纸币交钞,元代流通纸币宝钞,明代流通纸币大明通行宝钞,特别是元代法律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流通,实行了单一纸币流通制度,纸币的流通更加繁盛。公元1436年,明代中期的明英宗废黜了禁止白银作为货币流通的法律,白银跃为主要流通货币,大明通行宝钞便逐渐地退出了流通领域,中国古代纸币流通制度从此宣告结束。至此,中国古代纸币流通制度延续了413年。我国现代纸币流通制度始于清末民初,至今仅约百年,远不如宋、金、元、明纸币流通时间长久。
  记者:中国古代虽然实行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但是当时的货币职能与现代的货币职能有所不同,古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应该也有不同吧?
  石俊志: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很少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因此,由于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现代货币发挥职能不同,古今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也就不同。
  现代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措施,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的货币政策,但其政策目标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其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而非调整利率。有些时候,古代王朝也采用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的措施实施货币回笼,通过减少货币流通总量来稳定物价。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