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2013(七):化解产能过剩路在何方
2014年02月13日 8:48 1236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箭已在弦
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得到明显抑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明显改善,经济总量关系协调性明显增强,对于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很有利。
要看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加快推动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有生存空间,只要生产就有市场和效益,企业没有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但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约束增强,促使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增强生存能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
还要看到,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积累了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配合的经验,这些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发展观念的转变,各方面对促进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和企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协会三届六次会长会暨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说道:“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都就经济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下半年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摒弃单纯依靠‘量’的扩张发展的旧模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才是正途。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据统计,我国电解铝现有产能2600万吨;在建800万~900万吨,其中西部地区500万吨以上;应淘汰的400万~500万吨,按照85%的产能利用率计算,产量应为2500万吨,基本上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400万吨相吻合。问题在于有的地方还在拼命大干快上,需要出重拳治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配合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开展了多项化解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的行动。
配合工信部开展了铝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工作,提高了能耗、排放、技术要求等门槛,为对电解铝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如实行差别电价)打下了基础。与2007年准入条件相比,新建项目铝锭交流电耗标准,由14300kWh/t调整为13200kWh/t,现有项目由14450kWh/t调整为13800kWh/t;氟排放由小于1kg/t调整为小于0.6kg/t;新建槽型由200kA调整为400kA。
在协会组织下,中铝等14家主要电解铝企业召开会议实行自律。这14家企业产能占全行业60%以上,自律行动取得一定效果,遏制了铝价一路下滑的局面。
继续推动扩大铝的应用。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举措。在去年搞交通车辆轻量化,以铝代钢的基础上,今年大力推动以铝节木、以铝节铜,扩大我国有优势的资源应用,节约稀缺的资源。湖南晟通集团、山东丛林集团等企业在全铝厢式半挂车、全铝罐车、全铝多功能专用车等方面全力推进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开发运用,取得了不俗成绩。
上述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首先铝冶炼投资在下降。2013年1~7月同比下降8.9%,而上年同期是增长24.9%。虽然铝冶炼行业仍在亏损,但上半年的亏损额同比下降了57%。其次是铝消费增长强劲。铝材一般是按订单生产,铝材产量基本反映了同期铝材的消费量。2013年1~12月,我国铝材产量3962.4万吨,同比增长24.04%,电解铝产量2204.6万吨,同比增长9.65%。铝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电解铝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领域,对于化解产能过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就是铝加工效益增长明显。2013年,铝加工行业实现利润200余亿元,同比增长9.5%。
从总体上说,当前是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