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2013(七):化解产能过剩路在何方

2014年02月13日 8:48 123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客观上带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生产的快速增长。加之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出现了比较普遍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一些品种产能严重过剩,犹如悬在有色金属行业头顶的利剑。行业该如何自省?化解产能过剩路在何方?

348612

348611


  综观2013年的有色行业,我们给出的关键词之一是——
  关键词:产能过剩
  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这是今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去产能,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结构性机会,优胜劣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在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深刻剖析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中央已经明确,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利剑悬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在铝价直逼13000元/吨的当下,电解铝的产量却仍然高速增长。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研究表明,2012年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2008年,只有2007年以前产能利用率的七成。
  如果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概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这些行业产能的利用现在大体上是在70%~75%之间,国际上一般衡量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产能的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比较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只是产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适度的富余,才能激发市场的竞争,才能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提升。
  而光伏产业的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曾几何时,我国各地都在上马光伏项目。但一片红火、遍地开花的背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介绍,我国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我国并不掌握。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市场过度依赖外需,7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如此,当美国双反、欧洲调查导致欧美光伏市场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时,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产能过剩本身对资源、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姑且不说,就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和这些行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格局下,电解铝企业的经营状况十分困难,去年亏损的面都比较大,达到50%左右。电价居高不下,原辅材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跌跌”不休,队伍骨干人才流失……电解铝企业需要面对生产、市场、资金、发展环境的重重压力。
  回首2013年,除了钢铁、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甚至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产能过剩,大型锻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
  企业自身很困难,同时也引发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维持它的运转。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分割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都很不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产能过剩本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效率。但产能严重过剩将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及时加以有效引导、抑制和化解。”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既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