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 产能之“过”

2013年11月30日 7:53 119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主持人语: 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化解包括部分有色行业在内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出了明确要求,受到行业内外的强烈关注。为此,本报特邀业界有关人士,共同探讨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以综合化改革化解产能过剩

345715
  ■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总经理 黄卫平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放缓,电解铝行业产能严重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截至目前,电解铝现有产能2600万吨,在建800万~900万吨,而2012年电解铝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9%,远远低于市场经济的正常水平。产能严重过剩使原本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最直观的表现是:平均铝价从2007年的19400元/吨一路下跌至目前的14300元/吨左右,95%以上的电解铝企业都陷入亏损的境地。
  造成铝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的趋利性。由于2004~2007年铝行业高额的利润,吸引了各个行业的大批资本进入电解铝行业;二是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由于电解铝属于投资拉动大,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就业贡献高的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利用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各种方式来吸引企业建设电解铝项目,以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宏观调控机制失效,行业缺乏理性、有序发展。近几年,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淘汰落后产能、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通知和要求,但是越调控产能过剩的矛盾反倒越突出,同时多数新建电解铝产能是没有核准的。
  从目前形势看,市场机制对产能的调节能力已经不足以化解产能的严重过剩。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势必会继续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更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甚至危及行业健康发展,影响到民生改善和企业职工稳定工作。
  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共同着手。从政府层面讲:要精心谋划、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一是在控制增量方面,除加强行业自律外,要全面清理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妥善处理在建和建成的电解铝违规项目。对有“户口”和没“户口”的电解铝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等经济手段,遏制电解铝产能的无序增长。二是在优化存量方面,要按照工信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重组整合内部资源,带动行业做优做强;研究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清理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电价,同时强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约束机制,对能耗、环保等方面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通过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推行煤电铝一体化、与电企签订直购电长期合作协议等措施,提高供电自给率,降低电力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从行业层面讲,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特别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对如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及时向政府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科学规范布局,引导电解铝产能向资源能源富集的地区转移。电解铝企业的电力成本占到了原铝总成本的40%左右。(下转2版)
  因此,能否获得具有相对优势的电力资源,直接决定着电解铝企业的竞争地位,也是电解铝企业能否实现稳定盈利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电力、煤炭资源,是未来电解铝发展的优势地区。
  从电解铝企业层面讲,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实现现有产能的做优做强;二是要提升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运营转型等途径实现管理精细化;三是要以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为方向,继续深化市场化、开放型改革,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优化指标、降低消耗,降低产品成本;五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铝的独有特性,开发出具有耐用、环保、节能等性能的新型产品,拓展铝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更广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民生当中。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政府、协会、企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妥善化解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进一步增强铝作为国家基础工业原材料的保障能力,实现电解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我国铝工业在国际上占据重要一席。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