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多部委重击落后产能指导意见发布

2013年11月05日 10:28 154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银监会:严重过剩行业新增项目 银行将不会借出半毛钱】
  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
  银行化解过剩产能的步伐正在提速。昨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出席“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时强调,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他强调,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属于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可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加强过剩行业授信管理
  今年10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对未取得合法手续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放贷、发债、上市融资。
  据介绍,工行对钢铁等重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行业限额管理,明确全行产能过剩行业年度新增融资限额的管理目标。限额管理的范围覆盖全口径融资品种,不仅包括贷款业务,还包括银票、包含、信用证等表外业务,以及涉及融资客户的理财投资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农行也将在严格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未来三年,农行将确保15个“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低于法人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占比持续下降。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及占比保持“双降”。
  此外,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确定在2013年至2016年,将周期性较强行业的公司授信占比降至50%以下。其中,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公司授信占比控制在10%以内;同时将钢铁、水泥制造、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工程机械、光伏、炼焦、造纸等主要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敏感行业统一纳入指令性限额管理,按年设定行业表内外授信总额上限,并在任何时点均不得突破。


  支持兼并重组整合产能
  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近期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相关工作部署,并不是仅仅着眼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和产能总量的控制,而是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在此过程中,银行在相关行业的重组整合、转型转产、技术改革、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方面会有很多新的机遇。
  相对过剩产能行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仍处在城市化初期和工业化起步阶段,有些领域产能虽然从数字上看是过剩的,但实际上这种过剩是相对的。
  尚福林明确表示,要支持企业采购、居民消费、新农村建设、建筑物抗震加固等方面消化产能过剩的信贷需求;支持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钢材、水泥铝型材、平板玻璃等建材下乡;支持淘汰更新老旧运输船舶;支持推进绿色建材工程,推广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高强钢筋、高标号水泥、高性能混凝土、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材料产品;支持开拓船舶装备在海洋工程、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的需求潜力。
  尚福林还表示,针对落后技术产能也可通过兼并重组,打造一批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支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合理确定并购贷款利率,并购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鼓励采取银团贷款方式,合理分散信贷风险,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鼓励运用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兼并重组资金来源。

  【发改委:淘汰落后产能 地方政府是主体 】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
  当前,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地方政府是淘汰落后产能的主体,要抓紧时间制定实施方案。
  胡祖才:对于指导意见下发之后,仍然顶风干的,要抓反面典型,严肃处理,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违规建设行为坚决查处,大家绝对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强调,各地要严谨建设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再见和建成违规产能。
  朱宏任:对违规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未开工的一律不得开工,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一律停建,确实有必要建设的,各地要提出申请报告。
  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在评估论证基础出具论定意见,未论定的不得续建。国土部和环保部也将严把土地和环保审批。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项目提供用地空间和矿产资源。严格土地计划管理,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一律不得安排新增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1] [2][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