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扭亏初显成效 发力市场化开放型改革
2013年10月11日 11:6 10725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类: 铝资讯
“虽然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好,我们深知改革的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坚信只有改革企业生存和发展才有出路,正是因此我们成为了改革的先锋。”最近记者深入中铝西南铝采访,“改革”成为这个老国企最热门的话题。此次西南铝之行,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铝人深入推进改革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
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受到冲击之后,去年以来铝行业再度低迷,中铝又一次受到重创。“党的十八大为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重点思考十八大强调的开放型经济和市场化方向的论断,研究中铝公司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方案和举措,在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有所作为。”中铝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熊维平指出,中铝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用市场倒逼机制,进入改革“深水区”解决控亏增盈、转型发展的难题。
面对空前严峻的形势,中铝变压力为动力,直面完全竞争的市场、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立体重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对标一流企业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市场化、开放型”改革,向市场化改革,向开放型经营要红利、添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用改革激活企业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中铝公司上下形成了加快改革的广泛共识,公司更是鼓励改革要大胆推进、不怕失误、宽容失误,谁敢改革,谁走在改革前列,谁就能尽早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在这样的改革大潮中,拥有近50年历史的中铝西南铝成为了中铝深化企业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
孔令平是西南铝高精板带事业部下属制造部设备业务主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回顾西南铝市场化改革推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短、行动快,从去年11月底开始酝酿到正式实施,前后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对于这次改革的效果,孔令平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员工非常满意,因为得到了实惠。”孔令平说,高精板带事业部成立后,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下,员工主人翁意识明显提高,由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和收入都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孔令平告诉记者,改革前西南铝在社会上聘请了不少劳务工,同时还有部分工作是外委其他单位完成的,这样成本比较高,人均效率却不高。通过改革实行事业部制之后,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不需要劳务工来辅助工作,同一岗位的工种人员也大幅减少,脏活累活大家都抢着干,外委活也大大减少,大家在厂里找到了更多干事业的归属感。
“成本降下来了,员工收入也增加了,设备维护工人原来每个月工资只有1800元左右,现在每月增加了400多元,大家都比较满意。”孔令平说。
田建明原在西南铝冷连轧公司工作,改革之后田成为了高精板带事业部副总经理。在改革之前,冷连轧公司曾是西南铝旗下的亏损大户,受制于市场因素和内部运营水平的制约,企业经营甚至举步维艰。通过市场化改革,冷连轧与其他两个单位一起进入高精板带事业部,原有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了细致的精简、规划和设计,企业的亏损迅速减少,经营状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改善,工厂被救活了,员工也看到了希望。田建明告诉记者,市场化改革给西南铝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员工思想认识的变化;二是行为的变化,告别以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通过改革和资源整合,效率大大提高;三是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了。企业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体验,西南铝愿意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空间。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