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找矿:走进春天里

——党的十六大以来地质找矿工作综述

2012年08月15日 9:23 144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种种举措,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地质找矿工作大步前进。
  十年来,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实施,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累累硕果到摸清我国矿产资源家底的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稳步推进,从我国2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确立到47片整装勘查区捷报频传,从“海洋六号”驶向深海大洋探宝到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这十年,我国地质找矿工作飞速前进,更好地融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十年,更是地质找矿成果井喷般涌现的十年。
  我国地质找矿,正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历史使命下,昂首走进新的春天。

  新世纪,呼唤加强地质找矿工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一要求,正是基于我国当时资源供应情况提出的。
  新世纪初,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一段时期我国矿产品供应相对宽松的局面,仿佛一夜之间被打破,不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矿产品供给吃紧,就连许多普通或大宗矿产,也开始供不应求。资源约束替代资本约束,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后,地勘单位百万大军大部分实行属地管理,国家对地勘的投入也从中央财政划转各省(区、市),而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的八成都用在了地勘单位的人员成本上,真正用于找矿的投入少之又少。
  2002年,全国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所在的415座大中型矿山,因保有储量趋于枯竭而关闭及存在不同程度危机的矿山,已经占到50%。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勘查投入不足。
  在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与资源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地质找矿工作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投入:设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质找矿投入的不足——固体矿产勘查开始走出低谷,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始为社会认同。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工作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由此导致的地质找矿成果不明显、不突出、不足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迫切呼唤地质工作大发展和地质找矿大突破。
  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像一声春雷震响在共和国上空,预示着我国地质找矿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在《决定》中,加强地质工作被定义为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和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决定》特别提出,要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找矿重大突破的要求。
  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保障矿产资源供给,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