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成长纪实
2012年07月16日 13:2 1720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吴铜俭
江苏省张家港市地处江南沃野,北枕长江,南临太湖,北接无锡苏州,东连常熟太仓。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风景秀美、地灵人杰之所。20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公司下属的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悄然崛起,上演了现代工业的创富神话。
创业惟艰,霜刃发硎
1996年4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公司与张家港市合作创立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2.1亿元人民币,年产量初步定为3万吨电解铜。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公司就背负着数代铜业人的殷切期望。她不仅要成为现代化、信息化、资本化的铜精炼企业,更将成为集团公司的形象“窗口”。并以集团公司为依托,即要振兴铜陵有色、实现第二次创业的目标,更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行业标杆性企业。
信心与决心同在,使命与价值共融。“领头雁”高方胜站了出来,他曾在集团公司金昌冶炼厂担任过多年的电解车间主任,在抓电效和产品质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业绩。这位热血汉子在新厂筹建、经营管理方面可谓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见风雨,焉睹彩虹?他坚信,有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的通力协作,有同事们的鼎力相助,所有的困难都会被一一征服。
1996年4月22日是公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天,在高方胜的带领下,李正东、吴宗根、吴志愿、王庭凤、周可军、张超、巩家贵、郜四清、肖会勇、谢发龙、钱根荣、许爱新这些后来被誉为“十三太保”的血气青年抵达张家港,踏上了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创业之旅。
顾不上洗去满身征尘,他们就马上加入了基建的劳动大军。白天,他们踏遍施工工地、研究施工图纸、监督施工质量、召开工程例会、实施现场办公。夜晚,他们在工棚中抒写创业的精诚。安排施工计划、推敲疑难问题、提出变更意见、制定解决方案,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困了就打一个盹,饿了就扒上几口饭,渴了就喝上几口水,热了就冲个澡。即使热浪逼人、蚊虫叮扰,所有人都不曾有过半句怨言。
1996年8月、12月公司分别在张家港和铜陵新招了两批约300余人的合同制新工人,并送到铜都铜业金昌冶炼厂和芜湖冶炼厂实习,成为公司第一批骨干员工。1997年春节,十三太保们收起回家过年的愿望,继续在工地上谱写新篇。
1997年初,基建工地上捷报频传:3月,煤库竣工;4月,锅炉房、电铜打包间竣工;5月,电解一期工程、空压机房、净化站、重油库、水泵房竣工;6月,阳极炉及配套工程竣工,一期年产15000吨电解铜的生产线全部竣工。
条件成熟,高方胜果断地向董事会建议尽快启动一期工程的试生产,以确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年产5000吨电铜生产计划。得到首肯后,试生产的工作拉开帷幕。在铜陵和芜湖实习的新工人立即召回着手试生产前期准备工作。6月3日,10KV电源接通进行单体试车;15日,1号、2号锅炉相继点火。
1997年6月28日,阳极炉点火烤炉仪式正式举行。早上8点,高方胜将燃烧的火把投进了阳极炉中,熊熊火焰骤然升起,标志着一期工程试生产就此拉开帷幕。
6月29日,第一批224.47吨粗铜由铜陵有色一冶运至三干河专用码头;7月7日,1号阳极炉投料;7月8日,阳极炉车间顺利产出第一炉37.24吨阳极铜,合格率达95%。8月7日,电解车间顺利产出第一批55.44吨电解铜,次日又顺利产出第二批55.44吨电解铜,一时间引来了港城各大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截至1997年底,联合铜业公司一期工程共生产合格电铜6000余吨,优质品率达到97%。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