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成长纪实

2012年07月16日 13:2 172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基因”革命,屡立战功
  1999年初,公司3万吨电铜工程通过全面验收。管理层无暇把酒庆功,便展开了企业体制与模式选择的激烈争论。国企、私企、外企的发展模式各有千秋,在公司内部也拥有各自的拥趸。审时度势,公司领导班子果断提出:“一、老路不能走,死胡同不能钻,国有企业陈旧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二、儿子自己养,苏南模式不能100%移植,怎么游泳还要自己学;三、不能把简单的事搞复杂,穿什么样的鞋,只有脚趾头最清楚,走什么样的路,选什么样的机制,我们领导干部应该最清楚。”以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依托,公司提出了“苹果树结梨子”的转基因嫁接理论。管理层决定,以集团公司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为依托,剔除国有企业陈旧的条条框框,灵活嫁接以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苏南沿海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推动实现内部的管理基因革命。管理层将公司视作企业改革发展的“试验田”,精耕细作、科学管理,力争闯出一条适合国有企业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员工当时思想固化、国有企业意识顽化等心理状态,管理层深入开展思想工作,教育员工“离家创业,就要像模像样,不能抱着老黄历过旧日子。改革的阵痛必然要承受,宁愿吃上市场饭,也不能再喝计划奶。没有创新,企业必然走向衰亡,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大家长远的既得利益”。公司坚决摒弃国有企业“制度写得好、墙上贴得高、执行脑后抛”的情况,大力倡导“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约束第一,自律第二”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为转基因嫁接理论的实施保驾护航。
  从建厂伊始,公司电铜产量一月一小步,一年一大步。产量不断增长,指标日益创新。1999年,公司电铜产量达到3.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2000年产量达4.2万吨,产值增加到11亿元。2001年春节刚过,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多次论证,一场技改大战全面铺开。将原来的电铜由77cm加长至90cm。板面外观明显增大,年产量可增加1万余吨。2002年9月,他们又将90cm板面增加到100cm,产量再次增加到近1万吨。由于铜板两次加长使公司生产能力达到了10万吨规模。这一重大举措,为壮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竞争优势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事实证明,转基因嫁接理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6年,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根据发展的需要,所属企业的产品商标与名称实行规范统一,有此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的“铜鼎”牌电解铜更名为“铜冠”牌阴极铜。
  2001年,“铜冠”牌阴极铜被国家重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确认为质量抽检合格单位;
  2002年,“铜冠”牌阴极铜在第九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喜捧“金奖”;
  2003年,“铜冠”牌阴极铜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功领取国际绿色通行证;
  2004年,“铜冠”牌阴极铜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喜捧“特别金奖”;
  2005年,“铜冠”牌阴极铜被江苏省命名为“名牌产品”;
  2007年,公司被苏州市授予先进“纳税大户”称号;
  2008年,公司被江苏省授予“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9年,被评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10年,公司被评为张家港市评为“先进企业”和“依法治企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2011年,荣获江苏省“百亿元规模企业”称号;
  2012年,被江苏省命名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称号;
  同年,中共张家港联合铜业公司委员会被安徽省铜陵市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党委”光荣称号。
  如今,公司阴极铜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单体精炼厂规模20万吨产能,在国内同行企业中匹马当先,综合规模跃居全国六强。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