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热度“过火” 石墨烯产业化短期无望
2011年10月20日 10:34 6391次浏览 来源: 证券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目前申请的石墨烯专利很多,在生产方法上,已经有机械剥离法、SiC或金属单晶表面外延生长法、化学氧化剥离法、插层剥离法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中国宝安采用的是“氟化膨胀石墨技术”,厦门凯纳的则是氧化法。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兆平称他找到新的石墨烯制备技术,这种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不过他不愿意透露这项技术的原理。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介绍,他们开始使用的是金属单晶表面外延生长法,现在则拥有多种不同的制备方法。
方崇卿表示,产生石墨烯的原理有两个,一种是剥离,另一种是生产,就好比需要直径一寸的木材,一种是从大的木材上切削出来,另一种是种下小树长到一寸那么大。诺贝尔奖获得者使用的即是剥离法,在单晶硅、黄金和铜表面生长出石墨烯的方法,即为生长法。用不同制备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性能有很大差异。华侨大学陈国华教授表示,即使是单层石墨烯也有很多种,在一些应用领域表现不同。
科研人员还在就不同生产工艺下石墨烯特性进行摸索。不少申请专利技术的公司已经开始努力实现产业化。除了上述厦门凯纳开始进行车间生产外,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刘兆平称利用他的技术已形成年100吨产能。泰州巨纳董事长丁荣也有意投资兴建百吨生产线。据媒体报道,无锡第六元素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石墨烯项目计划3年内产量达到150吨。上述公司中除利用刘兆平技术的公司成立时间不详外,其余均成立于2010年。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