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产能过剩之“谜”
2011年09月07日 9:15 9711次浏览 来源: 中国低碳网 分类: 铝资讯
经过几年的沉寂,今年6月以来的电解铝价格涨势凶猛,从基本金属中脱颖而出,一扫昔日颓势。高价刺激下,绝大多数电解铝企业重新实现盈利,产能利用率则逼近极限。
8月内,沪铝价格已经涨至18600元/吨,一周内价格上涨超过4%。“以18000元/吨铝价计算,国内铝行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约为1000元/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家柱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电解铝的完全成本平均接近17000元/吨,铝价只要高于成本线500元/吨,电解铝厂家就有充分动力全面投产。
库存数据也同样给予了行业信心。6月以来,上海期交所和伦敦交易所的库存都在快速下滑,作为社会库存指标的保税区库存也降至较低水平。
然而仅一月前的7月15日,发改委、工信部等9部委组成的调查组还在召开最后的汇总讨论会,并拟将一个月前开始付诸行动的“电解铝预建项目调查及叫停工作”的情况进行详细汇总后,写成报告报送给国务院。
所谓电解铝预建项目,是指被调查的10个省市地区内采取了“先建设后报批”手段的电解铝项目。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的9部委联合调查组行动始于6月15日,止于6月30日。被调查的23个拟建电解铝项目,已于7月上旬全部叫停。
一方面是飙升的铝价、高额的利润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是对拟建项目的坚决叫停。电解铝,这个多年来一直属于政府调控范围内的产能过剩行业究竟正在面临怎样的境况?
过剩与否难界定
从电解铝需求来看目前正是顶峰,加之上半年受出口退税政策传闻影响,电解铝出口同比大增,导致目前出现暂时的供应紧张
“现在电解铝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很多公司没有库存”,潘家柱告诉记者,协会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公司都是将近满负荷生产,但是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前来采购铝锭的企业都必须先付款才发货,否则根本买不到铝锭。
然而政府层面并不认可这一说法。4月20日,工信部公布《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清理、严格控制电解铝拟建项目,取消地方出台的对电解铝的各项优惠政策,严禁以各种方式盲目扩大电解铝的产能。
一方面由于国际有色金属铝市场的利润可观,电解铝产业仍属相对低技术操作等级的产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和建设的特点,只要建设该类项目不管是否上马,都马上会增加该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而实现该地区资本总量的骤增。因此,该通知并没有得到地方上的支持。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背道而驰,不但给这些电解铝项目以地方财税、土地、电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上的扶持,甚至还以地方建设重大项目的名目代为其向国家申请批建,培育出一批电解铝产能“黑户”。
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已达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设备利用率70%。2010年1-11月,铝冶炼行业利润104.41亿元,销售利润率仅3.59%,大大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
鉴于此种情况,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监察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电监会、能源局及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等部委及机构,组成了联合调查组,亲往全国各地督办。有关资料显示,这些项目原预计建设总规模为774万吨,总投资预算为770亿元。
面对这一局面,行业分析师给出的判断是这轮铝价上涨本质上跟美元贬值有关,并不能反映下游需求有实质性好转,电解铝行业严重的供过于求状况不可能短期扭转,此轮涨价并不能持续。
业内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电解铝生产没有淡旺季,但需求来看目前正是顶峰,加之上半年受出口退税政策传闻影响,电解铝出口同比大增,导致目前出现暂时的供应紧张,但预计到4季度,又会重新回到供过于求的局面。
采访中记者所接触的多个有色金属分析师都表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不明朗,房地产、家电等行业对铝产品的需求正在减弱,今年下半年市场对铝产品需求是否能够持续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而且,9部委的联合调查也被视作此轮价格上涨的导火索。虽然上述项目可能只是阶段性叫停,但客观上的确抑制了一段时期内电解铝的产能扩张。从中长期来看,目前在西北地区集中兴建的电解铝产能很可能在未来遭遇持续的政策风险。届时,新建产能增速一旦低于需求总量增速,铝价就将获得持续上涨的动力。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