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行业的尴尬调控

2011年06月16日 9:42 101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一个行业,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对于是否产能过剩一直争论不休。中央政府不断地强调产能过剩,企业却在不断地扩张产能。在中国的一些行业中,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怪状并不少见。
  2011年4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要立即叫停拟建电解铝项目;对于各地方的优惠政策也将一律废除;对违反该《通知》规定的人员将追究责任。
  紧急通知一出,关于“产能过剩”的争议复起。而颇让人有些讶异的是,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电解铝行业竟有2/3的产能属于未经国家部委正式批准的“黑户”。这比另一个能源重工领域的钢铁行业更甚,钢铁行业有一半的产能属于“违规产能”。
  如今看来,8年的“抗扩张”之战,早已宣告功败垂成。只是,如何解决这种政府与市场错位的深层矛盾?

  过剩争议
  过剩还是不过剩,这是一个老问题。
  工信部赖以得出产能过剩结论的数据是,到2010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70%。而2010年1~11月铝冶炼行业利润104.41亿元,销售利润率仅3.59%,远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
  但工信部的数据却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出现了打架的现象,根据后者的统计,2010年电解铝行业的设备利用率为75%~80%。
  5~10个百分点的差异,对电解铝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常的设备利用率一般在88%~92%之间,如果是70%,明显是偏低的,企业可能就处于亏损状态了。”中国五矿集团的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70%的设备利用率对电解铝行业和企业意味着行业资源利用率相当低,资源浪费严重。”中投顾问公司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说。
  苑志斌分析,两个数据打架的可能性是由于信息的覆盖度存在相当的误差,误差的大小与机构调查市场的深入程度有关。同时,行业内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形”企业以及“隐形”产能,未能纳入调查范围。因此,工信部统计的设备利用率与行业协会数据不太一致。
  五矿集团人士认为,从70%的设备利用率并不能推导出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结论,“中国电解铝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快速扩张的状态中,新项目不停地在投产,但在计算设备利用率的时候,是利用一年中的总产能作为分母,这导致的情况是,比如一个20万吨的项目,最后一季度才开始投产,实际产量可能只有3万~4万吨,但计算出来的整年设备利用率,明显就是偏低的。”
  “有10几家企业都处于这样的投产情况,整个行业的设备利用率就被拉低了。”他说。
  如果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产能过剩”一说也是备受争议的。“上游的生产能力和下游的需求量并不匹配,下游铝加工的需求量超过了2200万吨,电解铝企业并没有出现自动降产的情况。”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公司市场总监王登文对记者说。
  而另一个特殊的情况是,2010年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尾之年,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各地采取了拉闸限电、部分关停电解铝等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项目的举措,导致设备利用率的下降,“设备的闲置并不是因为供求关系导致的。”五矿集团人士认为。
  对所谓产能过剩的不认可,导致企业仍在继续扩大产能,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拟建电解铝项目23个,总规模774万吨,总投资达770亿元。而据王登文透露,新一轮的电解铝建设正在新疆展开,多个拟建在建项目将获投产。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