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新中国60年钨工业的发展

2011年03月11日 13:46 254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中国钨工业历经百年沧桑。旧中国钨工业在风雨中飘摇,原始落后;新中国钨工业沐浴着春风雨露,充满生机。6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新中国钨工业来说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一.新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历程
  (一)创业和崛起阶段(1949-1981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是中国钨工业进行创业和崛起的阶段。
  中国钨矿的正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和系统的地质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三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这一经济建设之初,1953年在赣、湘、粤等省相继成立了钨矿地质队伍,开始对一批钨矿床经行正规的地质勘探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钨矿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交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和评价报告各20篇,探明大量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为建设一批钨矿采选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露矿床评价勘探工作基本结束,地质工作重点转入对隐伏、半隐伏矿床的找矿评价,工作范围由矿区勘探扩展到大面积的普查找矿。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不少的新的矿床类型,如细脉浸染型、花岗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层控层状型等。除华南地区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南、黑龙江、湖北和安徽等省区也找到一批大中型钨矿床,增加较多的储量。通过钨矿地质队伍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苦努力,探明了大吉山、漂塘、铁山垅、行洛坑、下铜岭、珊瑚、盘古山、瑶岗仙、西华山、下垄等10大黑钨矿床和柿竹园、三道庄、杨林坳、香炉山、卡房、新田岭、弓棚子、砖头坳等10大白钨矿床。中国不但拥有在世界上占优势的钨矿资源,而且地质勘探及其理论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亦居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钨矿开采一直停留在原始落后的手工作业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全面接管各地钨矿山,开创了中国钨矿业的新时代。1950年筹建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选矿厂-大吉山钨矿选厂,并于1952年建成投产。从1955年起,各钨矿开始在井下推广湿式风钻凿岩和机械通风,并逐步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被列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中。随后,中国建立起了几十座机械化采选矿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采选系统。
  井巷深深,地层深深,开掘黑色宝藏的钨矿大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支援抗美援朝,刚刚翻身解放的钨矿工人曾发起捐献“赣南钨矿工人号”战斗机一架。中国钨矿工业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口创汇和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共和国矿业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中国素以盛产钨砂著称,但旧中国钨冶炼加工基本上属于空白,仅有两处作坊试制过少量的钨制品。新中国成立后,在钨冶炼和加工方面经过了初步建立、发展壮大和稳步前进三个发展时期。解放初期,大连钢厂开创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军工生产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上海灯泡厂、大冶钢厂、北方工具厂和长江电工厂等工厂新建了一批硬质合金车间,拉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序幕。1954年开始,全面引进前苏联10种常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于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第一大型钨工业综合生产企业-株洲硬质合金厂,硬质合金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吨/年,当年投产就达到了设计水平。从此,中国结束了仅能生产钨砂的落后局面,标志着中国钨工业进入了全面创业和崛起的新阶段。此后,一批像自贡硬质合金厂、吉林铁合金厂、成都东方电子材料总厂、南昌硬质合金厂等有代表性的钨冶炼加工企业又相继建成。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迫切需要,20世纪50年代国家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对原钨特钢厂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与革新,使产量迅速增长;二是投资兴建北京特殊钢厂、上钢五厂等一批新厂,形成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耐磨弹簧钢比较完整的三大钢种系列。
  新中国成立以前钨材加工是空白。从1953年9月上海灯泡厂制成第一盘钨丝起步,相继建成了一批骨干工厂。1956年10月北京电子管厂投产,该厂钨钼车间初期具有年产3000万米钨丝和20吨钨材生产能力。这是中国第一个较完整、较为先进的难熔金属加工车间,为电子、轻工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的钨钼加工材。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是规模发展阶段,电子、轻工、冶金等系统30多个钨钼材料厂先后建成投产。如具有年产2亿米钨丝生产能力的成都东方材料总厂1965年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电真空和电光源用钨材料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机电部门为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先后有30多个单位开展了钨基电触头材料的研制与生产,10多个单位开展高比重合金和钨电极材料的生产,形成了较完备的科研、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体系。
  1952年中南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江西分局在赣州筹建点一个选矿试验室,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以钨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所-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中南大学(原名中南矿冶学院)组建于1952年,开创了中国钨业教学的先河。北京有色研究总院、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了钨冶炼加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经过30余年的艰苦创业,中国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崛起,形成了一个从地勘-采选-冶炼-加工-科研开发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建成完善的冶炼加工工业体系,生产的多种钨产品,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多个领域及国防军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许多钨冶炼加工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品,进入国际钨市场。

[1][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