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新中国60年钨工业的发展

2011年03月11日 13:46 254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二)攻关和开发阶段(1981-2000年)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1981年、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分别在江西西华山和湖南株洲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钨业科技大会,并为会议题词“振兴钨业”和“勇攀高峰”。会议向钨行业发出了“开发应用,向深加工领域发展”的号召,吹响了钨工业科技进军的号角,极大地调动了钨业界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全国钨业科技会议精神的鼓舞下,钨业界全面掀起科技攻关的高潮。有重点企业和院所的自主开发,有院所、高校和企业参加的“六五”,“七五”,“八五”联合攻关,内容涉及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核心的检测方法等各个方面。重点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院所和高校加强或新建了与钨相关的专业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经过自主和联合攻关,涌现了不少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比如“萃取”和“离子交换”钨冶炼工艺,相继自主开发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解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12家企业相继从瑞典、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引进了先进的成套生产线或生产技术,部分企业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深加工生产线。株洲硬质合金厂投资1.6亿元,引进瑞典Sandvick的技术,1988年10月建成了年产200吨硬质合金的先进工艺生产线。自贡硬质合金厂以点菜式的方法引进了以美国为主的技术。两个厂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提升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开始具备现代化的硬质合金生产线,多种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接近过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形成了生产、科研、情报、出口等基本完整的硬质合金工业体系,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硬质合金生产大国。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有关企业开展了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攻关,先后成功研制了国产化的氢气净化装置,14管还原炉、中频碳化炉、可倾式湿磨机、喷雾干燥塔、机械手双向加压自动压机、气压烧结炉、真空烧结炉等先进设备,在众多硬质合金企业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硬质合金产业的装备水平。
  改革开放给钨材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有企业加快扩建和技术改造步伐,重视技术引进,先后从日本、英国引进8条钨丝生产线,引进设备220余台(套),增加钨丝产量15亿米。同时引进高比重合金生产线,是高比重合金生产能力翻了两番。通过对进口设备消化、吸收、创新,钨材加工设备国产化进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品种规格;二是大力加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钨材加工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有了新的质的飞跃,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钨材加工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涌现出大批机制灵活的集体和民营企业,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使钨材产量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呈现新格局。产品品种除生产线纯钨外,还生产多品种合金材料,如钨钍、钨铼、钨镧、钨铈、钨铜、钨银等。
  综上所述,这20年事中国钨工业通过不断攻关和开发,取得长足进步的二十年。它的显著特点:一是形成了工艺和装备先进的钨冶炼体系,以“萃取”和“离子交换”为代表的钨冶炼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生产的APT(仲钨酸胺,下同)、氧化钨等产品质量好,并大量统领国际市场;二是硬质合金及钨材加工等工艺技术和设备仪器的档次极大提升,部分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三是钨产品结构优化,品种规格齐全,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出口硬质合金,钨材等加工产品,使出口钨品的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

[1] [2][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