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产业“速成”模式暗藏隐忧

2011年03月03日 9:28 62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产业升级是“十二五”期间所有产业面临的必答题,如何实现升级?技术升级首当其冲。在一些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域,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赶超?高铁模式或许可以用来举一反三。
  高铁的成功仿佛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打开了一扇窗,人们开始注意到引进消化再创新这一条技术升级的捷径。专家提醒,我们既要快速走上这样的捷径,又要提防暗藏其中的隐患。

  高铁的技术路径
  坐在时速300公里的列车上,窗外景物飞驰而过,面前小桌上离杯口1厘米的水却不会晃出来。这是今天中国高铁乘客很方面便能拥有的奇妙体验。
  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技术”。这是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
  2月20日,京沪高铁试运行跑出时速400公里的速度,世人瞩目。就在2004年,中国大陆引进高速列车技术时,日本川崎重工总裁大桥忠晴还曾这样耐心劝告中方技术人员:不要操之过急,先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200公里 的技术,再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350公里的技术。
  30多年来,高铁技术一直把持在日本、德国和法国手中,无人撼动。例如,日本新干线最高运行时速就已经达到210公里/小时。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冲破技术壁垒走上行业之巅的?
  引进消化再创新,这是中国高铁的技术之路。
  对于中国人来说,引进技术不是一件陌生的事。几乎在各行各业,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行业能够顺利引进核心技术,也几乎没有一个行业凭借引进的技术引领中国企业走上行业巅峰。
  在高铁技术引进之初,相关部门就对此做了深思熟虑。
  铁道部统一组织对外谈判,统一向企业下单。以往在引进技术时,各个企业单打独斗,没有谈判优势,往往被各个击破。事实证明,铁道部组织的“中国兵团”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4年,西门子开价每列原型车价格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参与中国高铁的竞标,在被淘汰之后,次年自动大幅降价,不仅原型车每列价格降到2.5亿元人民币,还以8000万欧元价格转让了关键技术。仅这一个项目,就节省了90亿元人民币的采购成本。
  事实上,铁道部的统一谈判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为了与全球竞争对手争夺在华优势,一些外国公司向中国合作伙伴转移了比他们公开承认的要先进得多的技术,这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提高列车速度的原因之一。
  国产化率则是得以引进核心技术的杀手锏,规定国产化硬指标:70%。“市场换技术”是国家规定的政策,要求铁道部不得直接向外方购买产品,而是必须向中外企业联合体购买。
  “国产化率的设置是一个接触核心技术很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使得外方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国内企业,最终实现高铁国产化。”Frost&Sullivan分析师曹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此举非常关键。
  引进之后便是消化,事关核心竞争力,技术的消化也并不容易。
  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与外方合作时期经历的一件小事就可准确反映出这种技术暗战的紧张程度。
  动车每两节车厢连接处外端都有一对不起眼的长条橡胶风挡,对于这条风挡的用处,外方技术人员面对四方技术人员的询问打起了马虎眼,称“没什么大用,只是为防止乘客从站台上掉下来”。
  随后的研究让国内技术人员大吃一惊。2006年初,第一批原型车进厂后,青岛四方的技术人员通过试验分析,发现这对风挡竟然有替代转向架防止列车侧滚的功能。
  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则是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一环决定了技术引进的成败。而高铁无疑是成功的例子。
  目前,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2003年以来,我国已申请高速铁路相关专利共计1902项,其中已经授权1421项,正在受理中481项。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