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资改革:央企“迎娶”地方国企对价不菲
2010年05月25日 8:20 12427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曹开虎 苏米
国航湖北扩张样本 东星“梦断”航空
在国内的多个地方政府纷纷通过注资和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来加快打造属于地方自己的航空公司的时候,发生在湖北省的一切,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以湖北为基地、注册在湖北的东星航空,成了中国第一家走向破产的航空公司。
与东星航空破产相对应的是,央企中航集团则几乎在同一时间与湖北省政府签订了共同打造武汉航空枢纽的框架协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立了湖北分公司,招聘了东星航空的上百名员工,随后又通过公开拍卖将东星航空的航空器材购入囊中。
东星航空是除东航和国航外武汉当地的第三大基地航空公司,由东星集团下属湖北东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北东盛房地产有限公司、湖北美景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成的。2005年5月16日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批准筹建,是国内第4家获准筹建的民营航空公司,也是华中及中南地区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拥有9架客机,主要经营航空干线客货运输业务。
不过,金融危机的到来以及规模尚小,使东星航空在2008年开始遭遇困境,以至于长期拖欠机场服务费用和国际租赁公司的飞机租赁租金。
通过当地政府牵线,东星航空开始与国航接触谈判引资,而当时在华中地区并无太多根基的国航,也寄希望于通过东星航空在此区域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相比于自行拯救东星,湖北省政府也更倾向于国航的介入,而这家近几年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航空央企,也的确给了湖北省政府在当地大力发展航空业的很多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3月11日国航与东星航空的谈判尚未最终落定时,湖北省政府就与国航的母公司中航集团在北京就共同打造武汉航空枢纽签署框架协议。
协议规定,中航集团将把武汉作为其国内核心网络枢纽进行高起点建设,不断加大运力投放,力争其武汉公司大型飞机拥有量2010年达到15 架,2015年达到30架;同时将增加武汉始发或经停至亚洲、欧洲、美洲的国际航线,增加国内各主要城市至武汉的直达航班密度,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完善国内、国际航班之间的快速中转。2010年前开通武汉至巴黎、东京、新加坡的国际航班,2015年前开通至洛杉矶、伦敦、柏林的国际航班。
一天之后,东星航空的母公司东星集团,却在其网站上发表了“关于拒绝与中航集团合作的严正声明”,明确拒绝了国航的收购。
这样的拒绝,后果很严重。
三天后,东星航空被强制停航。3月30日,美国通用电气商业航空服务公司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对东星航空进行破产清算,法院予以受理,东星航空由此进入破产程序。
进入破产程序后的东星航空,主要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清算,将公司资产拍卖偿债;二是重整,即引入新的股东接收和重组破产企业,并按一定比例偿还债务。
这期间,中航油、上海宇界、新郑机场、中航信、华南蓝天等债权公司,以及湖北籍的风险投资家汪潮涌等相继登场,向法院递交了重整东星航空的方案,试图将东星航空从破产清算的边缘拉回。
但这些申请被武汉市中院一一驳回,2009年8月26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裁定东星航空破产清算,东星航空的命运就此定格。
尽管当初严词拒绝,但东星航空的有效资产终究还是被“装进”了国航。2009年11月30日,在没有竞标对手的情况下,东星航空2312万元的航空器材等资产标的被国航拍走,而在此之前,国航已经在武汉成立了湖北分公司,并“接收”了东星航空的部分飞机和工作人员。
成立湖北分公司后,国航在湖北的势力范围也在悄然增加,除了将北京、成都航线加密外,还新开了广州、杭州等南航和东航的传统热门航线,并开始着力于发展国际地区航线。去年,国航湖北分公司运送旅客29.8万人次,市场占有率从成立分公司前的5%上升到10%。驻汉飞机也从零增加到6架,计划在3到5年内,机队规模将增加到20架。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