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坤洪代表:多措并举振兴再生金属产业

2009年03月17日 13:44 36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两会有色报道纪实

新闻图片2009217134291237268529656_4844.jpg

  刚刚出台的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这让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很是振奋,身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我国再生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牵动着他的心。
  赖坤洪告诉记者,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中,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2008年再生金属产量达520万吨,占当年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0%左右,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统计显示,2002年至今8年来,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共节能15425万吨标准煤、节水88亿吨、减少固废排放54亿吨、减少SO2排放242万吨。
  赖坤洪说,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有色金属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但我国再生金属产业仍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抵御风险和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都还比较弱。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据介绍,2008年下半年,有色金属价格直线下滑直接导致废金属价格下跌。仅进口废旧金属受价格下跌直接损失约190亿元,加上拆解、加工及企业库存影响,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在此次危机中至少损失300亿元以上。
  赖坤洪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内再生金属企业大面积停产,裁员现象普遍。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市场风险。目前国内许多废料回收企业受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已停止了回收行为,90%以上的企业存在裁员现象,再生金属产业原料保障受到严重影响。
  赖坤洪说,据初步测算,我国再生金属行业约有1万家企业,从事回收、进口拆解、加工利用人数约100万人,目前约有30万人面临失业。
  金融危机对再生金属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亟需政策扶持。赖坤洪提出五点建议:
  一、依托政府支持,完善废旧金属回收体系。建立稳定的回收体系是再生金属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已经批准建设的15家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及龙头回收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从而带动建立较完善的回收体系,进一步促进国内再生资源流通,拉动内需。
  二、支持再生金属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推动再生金属产业升级。由于再生金属企业对科研关注不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加上国家对再生金属技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还未解决。建议国家加大对再生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以行业协会牵头,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联盟整合行业科技力量,攻关再生金属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和推广再生金属行业技术标准。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再生金属领域示范项目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再生金属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
  三、调整部分产品出口政策。建议国家中止影响再生铝行业加工贸易发展的《国税发(2006)102号通知》文件。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配合国家调控“两高一资”类产品,针对“国家不予退(免)的货物”,制定了《国税发(2006)102号通知》,对所有不予出口退税的货物“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按小规模纳税人(6%)征税。虽然再生铝不属于“两高一资”货物,但因其出口退税为零,此政策当年8月份发布,从7月份追溯,国内再生铝企业因此补缴税款近亿元,但自此以后进料加工贸易被迫全部中止,至今无法恢复。虽然国家并未取消再生铝的加工贸易,但《102号通知》却使国家支持再生铝行业发展的初衷难以实现。
  四、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建议国家出台《再生金属产业专项规划》规范再生金属产业发展,配合《规划》出台《再生金属行业准入条件》,对再生金属行业的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余热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鼓励,限制、淘汰类工艺技术、环保节能等项目标准和准入条件。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再生金属产业健康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在为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将废金属(含铜、铝、铅、锌)纳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的“再生资源”,使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产品所取得的收入,享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