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布有色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4年11月03日 15:28 127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四)攻克一批先进技术
  1、航空用高端中、厚板铝材生产工艺的开发。依托南山铝业,重点研究高精度铝及铝合金中、厚板的熔炼与铸造工艺技术、热轧、冷轧加工技术、在线淬火工艺、多级时效热处理时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攻克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高强、高韧铝合金中厚板。
  2、高品质铝合金熔铸工艺技术开发。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兖矿轻合金、丛林铝业、南山铝业,重点研究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其中包含大容量熔铝炉熔炼—保温炉保温—在线式铝熔体净化处理的技术工艺,考察铝合金大尺寸铸锭在半连铸造过程中的内部元素偏析、裂纹及缺陷问题,提高其产品合格率及适于工业生产的高强铝合金生产技术。
  3、赤泥脱碱综合利用技术与回收氧化铝技术的开发。依托信发铝业、魏桥铝业和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重点开发回收拜耳法氧化铝赤泥中夹带的苛性碱液及部分氧化铝产品的技术,使其赤泥中苛性碱液的回收率达到85%以上,氧化铝回收率达到40%以上,提高赤泥综合利用能力。
  4、超大型预焙电解槽关键技术的开发。依托信发铝业、魏桥铝业和南山铝业,重点研究电、磁、热、流体场、温度场模拟技术,降低电解铝电耗。
  5、稀贵金属高效环保分离提取技术。依托东营方圆和祥光铜业,研究应用稀贵金属高效环保分离提取技术,实现冶炼渣和电解泥中铜、钴、镍、铅、锌、金、银、铁的综合提取,并将尾渣制作高附加值建材,达到冶炼渣资源高效利用目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6、高性能铜合金微合金化设计与制备技术。依托中色奥博特、天圆铜业,研究应用高性能铜合金微合金化设计与制备技术,生产高端铜材。
  7、铜熔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依托祥光铜业、东营方圆,研究铜熔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取铜熔炼渣中的铜、铁等有价金属,并将剩余尾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
  (五)完善一批产业链
  1、铝加工业。走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电解铝企业向下游产业延伸,形成电解铝—铝加工—铝材深加工制品的发展模式,铝加工企业搞好铝加工技术研发,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铝产品产业链。
  2、铜加工业。围绕电子产业、家用电器、电力电气、交通运输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低氧铜线杆、电磁线、铁路电气化用异型铜导线、高速铁路电车接触线等产品。
  (六)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鼓励以铜铝冶炼企业为龙头,走集约发展模式,形成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聊城的祥光生态工业园和信发铝工业园、滨州邹平铝产业集群、烟台铝产业集群、临沂的有色金属拆解加工园、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方圆再生金属环保产业园、临清市有色金属加工园等一批工业园。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政策措施,利用《铝行业规范条件》、《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严格控制氧化铝、电解铝新增产能,清理电解铝违规建成项目;适度控制铜冶炼和电解铜新增产能。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手段,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铜、铝冶炼企业,引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鼓励集约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生产要素上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山东省有色金属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企业实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铝冶炼企业形成煤—电—铝—铝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鼓励以铝铜冶炼企业为骨干,发展产业集群,形成有色金属加工园区和生产基地。支持铝铜加工企业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建立铝铜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专项基金,支持再生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三)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研发投入机制。
  (四)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统一采购平台。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国内短缺的铜矿、铝矿资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采取参股、收购、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矿山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相关研究和指导,有效规避和防范国外法律和用工等风险。支持企业开展与国际铝土矿、精铜矿原料公司的合作,签订长期原料贸易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推动企业联合建立统一采购平台,降低采购成本,规避市场风险。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由省冶金总公司召集,与山钢集团、日照钢铁、青岛钢铁、魏桥铝业、信发铝业、南山铝业等省内大型冶金企业为发起人,共同设立山东省冶金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全省冶金行业统计数据信息交换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 [2] [3] [4]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