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的镍都”到“世界的金川”

——记金川集团55年发展之路

2014年09月25日 8:49 108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55年前,在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龙首山上,发现了一块“孔雀石”,从而揭开了金川镍矿的神秘面纱。
  1959年,金川集团公司在这里诞生。
  55年,金川谱写了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彩乐章;
  55年,金川走过了由“中国的镍都”到“世界的金川”的光辉历程。
  今天的金川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以矿业和金属为主业,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配套,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跨国集团。镍产量全球第四、钴产量全球第二、铜产量中国第三、铂族贵金属产量中国第一,掌握着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选冶工艺技术。
  奋斗超越 建设中国的镍都
  镍,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广泛应用于合金、电镀、催化剂、电池、印染、陶瓷等领域,是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建立人类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金川镍矿发现之前,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曾经,我国要拿出73吨小麦和15吨对虾才能换到1吨进口镍。
  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因一块“孔雀石”而发现金川镍矿。1959年,第一批建设者自祖国四面八方汇聚金川,拉开了镍基地建设的大幕。
  创业初期,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戈壁荒滩上,金川人凭着“为党分忧、为国争光”,开发资源、产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镍生产线。
  1964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电解镍22.43吨。
  1965年4月,提炼出第一批铂族金属。铂、钯8.47公斤。
  1966年,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电解镍的采选冶联合企业建成。
  1970年,产出第一批电解钴。
  1971年,生产出第一批电解铜1000余吨。
  金川人白手起家改变了中国缺镍少钴的历史,奠定了中国镍钴工业的基础。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三大综合利用基地之一。之后,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九年八次亲临金川,带领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部委及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组织全国50多家科研、设计院所和大专院校、建设单位,开展了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
  1978年至1999年,金川公司共开展了68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60项,有1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有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难题,强化了矿山基础,提高了选矿、冶炼技术水平。镍的冶炼回收率由1978年的77.74%提高到1999年的88.16%。1983年,公司镍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结束了十年间在七八千吨徘徊的局面,达到一期设计能力。1984年,达到1.5万吨。1985年,达到2万吨。三年迈出三大步,中国“镍都”誉满华夏。
  1993年5月,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五座镍闪速熔炼炉建成投产,以此为标志,金川二期工程,通过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公司采选冶技术实力与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大型现代化矿山和镍冶炼企业先进行列。
  1996年,“金川镍的综合利用”被列为国家“八五”期间为国民经济贡献巨大的全国十大攻关成果。
  1999年,金川镍产量达到4万吨,达到二期设计能力。
  进入新世纪,金川人按照“把镍的文章做深,铜的文章做大,钴的文章做强,稀有贵金属的文章做精,无机化工的文章做活”的思路,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金川公司发展成为一业为主、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镍铜冶金技术、选矿装备技术和冶炼烟气回收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金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双百亿”目标;
  2007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有色金属产品总量超过35万吨。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