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矿床学研究工作的热点问题
2014年08月05日 10:2 1034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您刚刚强调了矿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问题,您认为怎样的人才才能算是优秀的人才?
毛景文:现在的地学研究和矿业发展都需要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把现在的青年人才大致分为科研型、生产型、管理型三个大的类别。这三个类别的人才能力各有侧重,行行出状元,对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有所不同。
记者:您对于我国地学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建议?
毛景文:在我国现在的矿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年轻人很多,但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我们的教育方式也不够灵活,很多情况下仍然是采用“填鸭式”灌输知识。我们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去找矿勘查一线,包括到矿山实践,企业可根据他们在实践中的工作量发放薪金,大家一道提升年轻人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这样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都可以一直保持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在这一连续不间断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年轻人应逐步养成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要多参与国际交流,到更多的地方工作,开阔自己的视野。在选择自己的研究、学习方向时,要学会如何去选择导师和平台,不能一味追求导师的名气,要选择最符合自己兴趣和自身发展的专业。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我们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因此一定要下功夫把英语练好。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机会出国学习深造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人交流学习。
在国家政策层面,除了必要的鼓励措施,还应以制度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尽可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科研工作。此外,不能把基础研究推而广之,要追求创新而非简单的复制,应尝试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链接:毛景文简介
毛景文现任中国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和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兼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SEG)理事和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除此之外,他也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多家学会任职,同时担任《矿床地质》主编,《Ore Geology Reviews》、《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和《Acta Geologica Sinica》的副主编。
在过去15年中,毛景文连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执行了国家“973计划”的第一个矿产资源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以及多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的地质找矿、地质调查项目。
截至目前,毛景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出版专著11部;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期间,毛景文一直致力于建立中外矿床学界和矿床勘查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并使这个平台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年8月19日,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大会将在昆明召开,作为大会主席,毛景文表示:“当今,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勘探越来越多地依靠于矿床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本届大会将会成为矿床学家们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将会积极地提升对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认识,也将会强有力地促进找矿勘探工作理念的进步,推动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提高找矿勘探水平。”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