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引领有色金属地勘发展
——浙江省地勘局局长林天宁访谈录
2014年07月30日 9:22 994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是在浙江地勘工作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全国地勘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统筹考虑地质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在更高层面统筹考虑,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能不能请林局长谈一谈浙江局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发展思路?
林天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地质立局,科技强局,人才兴局。围绕增值增效增收、总量增量质量、安全安定安稳、创新升级转型的要求,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事企混合阶段的运行机制,激发地勘队伍的市场活力,夯实深化改革的物质基础。在进一步推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同时,要着眼于构建大地质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自身发展上,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实现地质事业的科学发展。具体地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要谋划好地勘单位的职能定位。围绕中央“三步走”、“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以及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目标要求,努力谋划好新中国成立65周年和70周年、建党95周年和100周年四个关键年份的发展目标,找准地勘队伍的职能定位,扎实做好科学发展、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二要着眼于增强体制机制活力,朝着既能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又能争取更多公益性项目的方向找准职能定位,为逐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做好准备。三要妥善处理事业单位双轨制运行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妥善解决底子薄、人员安置困难等实际问题,努力增加经营性资产,夯实深化改革的物质基础。四要大胆探索新型管理体系。按照事企分离、管办分离的要求,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学习借鉴现代大型企业运营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做精公益性地质工作,做强商业性地质工作,最终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改革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于“十二五”期间完成,目标是做精公益性地质工作,做强商业性地质工作,促进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步于“十三五”期间完成,目标是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
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做强地质找矿主业、做好地质公益事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是我们加快自身发展、壮大地勘经济实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要突出加快转型升级这条主线,统筹推进三大产业发展。一是找矿主业要着眼于构建资源保障体系,集中力量找大矿、找富矿、找名特优矿,从找固体矿延伸到找页岩气等气体矿,找地热能等液体矿,努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地质公益事业要着眼于服务“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以及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强化“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做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治理等工作。三是地勘延伸产业要着眼于克服各种束缚,创新体制机制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坚持自营为主,规范联营合作,加强经营管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规模大、实力强、质量优、效益好、结构合理的地勘产业经济格局。
积极拓展五方面服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是地勘工作的职责所在。要坚持“两个更加”,推动地勘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要服务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局,加强与发展高、精、尖产业相关的“三稀”矿产的勘查力度,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全面介入土地整理、废矿地改造、滩涂改造等工程,为提升国土空间利用程度提供技术服务。二要服务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开展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为主,开展海岸带、海岛资源调查评价,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地质保障。三要服务生态文明,更好地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主动为我省“五水共治”提供地质服务;另一方面,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矿产勘查工作,既要主动配合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更要多找铀、页岩气、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为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浙江做出新贡献。四要服务城市发展,在做好轨道交通、道路、隧道、工民建等传统领域的勘察、施工的同时,积极拓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数字城市、大型工程设施长期监测等新领域。五要服务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大地质矿产、地热资源勘查以及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力度;要加强农业地质工作,主动服务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