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

2014年07月04日 8:44 93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采矿生态可兼得
  与紫金矿业“排雷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一些地质环境差、生态脆弱的地方,科学合理的矿业开发活动非但没有破坏和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改善和修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神华集团上湾煤矿、黑岱沟煤矿统筹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边开采边治理,构建稳定的矿区生态环境,矿区及周边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60%以上,复垦后的矿区人工生态系统质量明显优于原来的自然农业生态系统。抚顺东露天矿在回填采空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矿区绿化,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可绿化面积的91%,形成了“点上成景、线上成林、面上成荫、环上成带”的“煤海绿洲”。
  事实上,通过矿业开发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地方还依托矿业开发活动建起了“工业旅游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安徽金安矿业草楼铁矿以“生态、环保、健康、希望、向上”的概念及“珍惜资源、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和“生态之路、共赢之道”的企业哲学,加强生态保护,顺利通过了国家AAA工业旅游示范点验收,使金安矿业成为霍邱地区惟一一家指定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也是安徽省首家工业旅游企业。目前,该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加强生产区域环境保护和可绿化区域环境保护。根据本矿废弃土地含硫高、沙石多、水源缺的现状,近年来高村铁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共建复垦点23处,总面积达1306.2亩。高村铁矿不仅着力于搞好复垦生态建设,还积极推进复垦工程建设,修建了暖房两座360平方米,凉棚两座400平方米,“恒温大棚”一座430平方米,目前已培育各类树苗近5万余株,苗木自给率达80%。目前,在高村铁矿,矿山可绿化面积为139公顷,已绿化112.6公顷,绿化率达81%。2001年,高村铁矿成功举办了“全国冶金矿山土地绿化复垦工作研讨会”,取得了全国矿山系统惟一的生态示范区称号。同年,日本生态学会主席宫协昭先生对高村铁矿绿化与复垦相结合、复垦带动绿化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高村铁矿矿山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并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据了解,国内多数矿山公园建设都是在矿山闭坑之后进行的,而紫金矿业却是在紫金山金矿步入稳产盛产期、紫金山铜矿尚未实现大规模开发之时就启动了这一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开发中治理、在开发中保护、在开发中建设,通过工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后代留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的宝贵遗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公园已高标准完成了紫金山矿山公园标志碑主碑和副碑、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矿山公园标识系统、导游手册、矿山公园网站、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等建设。而为进一步加大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力度、完善旅游项目,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二期将开发建设湖洋坑复垦休闲旅游区、金山湖休闲度假中心、紫金山植物生态园区及我国首个矿山高尔夫球场。
  “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于2011年11月26日正式揭碑开园,是我国首批确立的28家矿山公园之一,填补了福建省矿山旅游的空白。”陈景河表示,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保护、抢救和利用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矿山转型,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对正在从事矿业开发活动的矿山企业来说,一味地强调“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倒给人以“先破坏后治理”之口舌。如果从矿山设计规划开始,在采矿活动中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改善和重塑生态环境之功能,反而更能反映出矿山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真实做法,彰显出矿山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
  2013年初,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傅鸣珂到陕西黄陵煤矿就绿色矿山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在实地参观调研了黄陵煤矿的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先进做法后,十分感慨地说:“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科学合理的矿业开发活动,不仅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而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他还特别建议说,现在看来,矿业开发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然后再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修复的说法并不够确切,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矿业开发活动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1] [2] [3]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