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

2014年07月01日 10:1 104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秘书长雷新华认为,矿业城市转型规划必须满足几个要素: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包括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调整工业布局。在研讨会上,他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单一矿业型城市阶段。此时,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矿业成为城市惟一或主要的支柱产业。矿业开采行业起步后,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向矿业靠拢,矿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张力,应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规划,实现科技创新,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矿业主导型城市阶段。矿业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矿业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主导作用。这一阶段是我国矿业城市的主体所在。此类矿业城市的主要任务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未雨绸缪,加速结构调整步伐,避免矿竭城衰现象发生。多元经济型城市阶段。探明可采矿产资源储量逐年降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开采成本高、效益低。矿业经济停止增长,结构调整转产就业压力加大,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有所下降。矿业在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此时应促使资源向非矿业倾斜,发展接续替代性产业,提高非矿业经济生产总值,从而进入资源与非资源产业多元发展阶段,做好向再生型城市转型的准备。综合发展型城市阶段。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其他适合各城市实际情况的接续替代性非资源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新型的非矿业产业结构成熟,劳动力转移,经济结构完善,社会发展稳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第八届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主任朱训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我国,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主体,而其发展最终有两种前途:“矿竭城衰”和“矿竭城荣”。中国因“矿竭城衰”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东川市。新中国成立后,东川市开发铜矿资源对国家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但因未能及时转型而导致“矿竭城衰”。到20世纪末,不仅矿业企业倒闭,东川市也因“矿竭城衰”,从而撤市改成为昆明市的一个区。矿业城市发展另一种前途是“矿竭城荣”,这其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是城市经济振兴的关键。

[1] [2] [3] [4]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