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
2014年07月01日 10:1 1044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一样的努力——破壁突围
枣庄为发展转型所做的努力,西北的白银和东北的阜新感同身受,也可谓刻骨铭心。
曾经因资源枯竭而奋力转型的铜城白银,近年来,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出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重点行业循环先行、产业发展协同共生、政府引导多元推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作为白银市的参会代表,甘肃省白银市发改委副主任魏列钰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白银市的转型之路:通过凝聚全民共识、履行政府责任、整合资源能源、形成社会合力,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已从理念走向行动,由试点走向示范,“白银有色”模式列入全国循环经济60个典型模式案例在全国推广,白银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白银公司、稀土公司、靖煤公司、国电靖远发电公司、白银金奇化工等企业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白银公司被列为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和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白银市确立了“优势工业先行,特色农业并进,社会循环推广”的发展路径,重点谋划建设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及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建设“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5个产业基地,培育35户骨干企业,规划项目265个,投资规模1377亿元,全面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引导培育循环骨干企业围绕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复合型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再生资源5个专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完善6大产业链,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锌资源综合利用、铜铝导体新材料和稀土公司功能材料等项目,形成了有色金属多元合金、新型高效冷凝管、新型变压器带材、超薄铜箔、核聚变绞缆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昌源化工重铬酸钠制取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长通超导电缆导体直供法国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和神舟系列飞船,郝氏炭纤维公司成为行业惟一全产业链企业,产能全国第一。稀土公司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控制稀土精矿的加工总量,强力推进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延伸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材料,形成了稀土加工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研磨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氯碱化工、热电联产等八大较为紧密的产业链,现可生产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200多个规格的产品,是中国稀土行业产品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也是中国稀土行业惟一能够实现稀土全分离的企业。
辽宁阜新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她的兴衰史代表了国内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前途命运。
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阜新这个以煤电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的老工业基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2%。曾经辉煌的共和国“长子”经济几乎“停摆”。2000年底,阜矿集团的主力矿井中有23对相继关闭停产,全市1/3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已开采了上百年的煤炭资源几近枯竭。
2001年5月,阜新首次明确提出了经济转型命题。同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确定阜新为全国惟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化危为机,乘势而起,奋力探索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全力投入了这场破解经济转型世界性难题的伟大实践。“经济转型”被正式写入“中央11号文件”和“十六大”报告。
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办副主任王铁军在本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解决转型振兴问题,阜新走了一条“构筑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之路。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阜新持续努力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培育新的接续替代产业,突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强力推进皮革、家具、液压、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6个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多元联动的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起阜新工业经济大骨架。大唐煤制气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阜新,华能、华润、大唐、中国风电集团等企业相继在这里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场,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瓦斯等均已变废为宝。以瓦斯为例,阜新有7.2万户居民使用瓦斯作为生活用燃气,全市所有出租车以瓦斯为燃烧动力。同时,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地热能。如今,阜新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新型能源基地。
从枣庄到白银,再到阜新,诸多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赋予了转型新的内涵和基本路径,就是要从实施单一的经济转型,向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机制转型的全面转型迈进,实现由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向建立科学转型长效机制的跨越。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