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

2014年07月01日 10:1 104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成功为时尚早 同志尚需努力
  如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里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能够顺利实现转型的资源型城市,一定有着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及高度发达的交通。如枣庄利用发达的高铁和公路网开展旅游业,白银利用“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名号着力打造物流产业,阜新利用靠近内蒙古的地域优势发展皮革产业。但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也因其自身条件而面临不同问题与困境。
  阜新是一个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全部人口近200万的工业城市,安排就业是阜新市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安排一个农业人口就业成本在2万左右,而在科技日益发达,人力成本日益上升的当下,安排一个城镇居民就业成本至少几十万元。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困扰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
  而在白银,另一种与资金有关的问题也在困扰和阻碍着城市的转型发展。魏列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转型前,白银市与资源加工有关的经济量占全市总经济量的68%,而如今,这一比重已经下降到24%。“可以说,如果没有转型发展,今天的白银可能已经变成一座死城。”魏列钰说,“但是,白银在今天的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钱的问题。”据他介绍,白银市下辖三县两区。其中,白银区是曾经的“有色金属”基地,平川区是曾经的煤炭基地。白银区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治理经费不足,任务繁重。而平川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并且在当时,无证小煤窑泛滥,矿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数十年来,相应的资源开发补偿资费一直没有落实。“白银市的年财税收入有24个亿,但财政预算却已经高达104个亿,因为财力有限,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矿山环境治理经费这一块就有些捉襟见肘。”
  就此,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表示,国土资源部经过近10年的组织和实施,全面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统计显示,矿产资源开发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矿业城市共有231个,其中严重影响的矿业城市30个、影响较严重的矿业城市101个、影响轻微的矿业城市100个。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关凤峻也给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要借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的相关模式,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余留资源开发,景观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税收、金融优惠扶持政策及生态移民、保障民生政策相结合,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系列措施。他表示矿业城市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矿产资源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智力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国土资源部将在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同时,他还建议,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按照中央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之中,建立“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参与”的新模式。
  与会专家也就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国家发改委分3批确立的69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刘学敏主持了河南省灵宝市及河北省鹰手营子矿区的综合评审,参与河北省井陉矿区和黑龙江省伊春市的综合评审。他认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综合工程,包括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环境转型、社会转型及体制转型。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最核心的,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这也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其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所以,最便捷的路径就是要依托自身优势而形成,包括技术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等。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虽然客观存在一个结构问题,但不必拘泥于各产业的比重”。此外,由于可能存在“一业独大”问题,还应考虑区域产业协调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王冠表示,资源型城市转型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背景:低碳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建议2030年应大于25%,2050年进一步达到40%~50%;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运行成本和质量低下;落后的城市规划,功能残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后遗症日益显现;化石能源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高0.7476,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是0.5825、0.4435。资源型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路径一定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制定低碳转型总体规划,提升高碳产业准入门槛,因地制宜构建“低碳经济转型示范区”,发挥其带动作用;结合实际,留出自身发展余地,走特色转型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优势,在现有资源产业基础上有选择地延伸产业链;优化调整,引进与资源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代替产业;完善体系,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