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管理:从糊涂账到心中有数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纪实

2014年06月18日 9:57 91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查清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现状,科学建立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明确了部分重要矿山合理开发利用‘三率’要求。”6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批省级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验收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示。
  尤为可喜的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进行调查摸底。调查评价数据初步统计分析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开采品位逐渐降低,开采深度逐渐加大,开采回采率平均提高1%~2%,原矿入选品位不断降低,选矿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之所以能明显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调查评价工作,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源头保护矿产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夯实了基础。”
  家底不清 后患无穷
  矿产资源“三率”是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长达60多年时间内,因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调查评价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成了一本糊涂账。尤其是作为衡量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依据的“三率”指标,更是成为了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根本无法考证的“传奇”数字。
  “对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我们经常用一个数据: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28%,比国外差20多个百分点。但究竟是多少?我们都不清楚。”汪民说,“我们到国外一看,他们的铁矿四五十的品位都不用了,而我们四五十品位的都是富矿,甚至把品位为9%的贫矿都开发利用了,怎么还说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家底不清,后患无穷。正因为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不明、心中没数,造成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工作处于“盲人骑瞎马”的尴尬状况,不仅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增加了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正基于此,2012年6月27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22个重要矿产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调查与评价工作。
  “全国重要矿产‘三率’调查与评价是一次重要的矿情调查,目的是掌握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情况和技术工艺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满足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谈到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许大纯表示,“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矿业领域调结构、转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监管和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性工作。
  此项工作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基本掌握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开发利用水平和技术工艺现状,查清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和矿山废弃物(尾矿)等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建立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与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矿业权配号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为一张图管矿和综合监管平台提供支撑;研究制订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提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报告,为构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依据和支撑;总结梳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技术,提出适用范围广、应用前景好的矿产资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和推广建议;根据调查与评价成果,开展专题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标准和体系。
  为做好此项工作,国土资源部专门下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根据工作进度,于2013年1月18日和8月2日,相继下发了《关于做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实地核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的函》。
  “从事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细掌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通过这次调查评价工作来摸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对我们改进和推进下一步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使我们增强自信,看到不足,还能使我们找到努力方向,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汪民表示。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