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能源发展思路势在必行
2013年12月16日 11:27 427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相关新闻
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近来,我国多地连续发生雾霾天气,除去地形、风力、风向等客观原因,在燃煤、机动车排放、沙尘和建筑扬尘等众多人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燃煤过度排放,是加剧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在目前主要大气污染物中,50%以上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均来自煤炭燃烧。我国煤炭消费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40%,且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直接原因。
因此,要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布局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调整能源布局,优化能源结构,是应对雾霾之困、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优选之策。
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具有取之不尽、清洁环保的特点,可以持续满足人类的能源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作为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2012年底,全球风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近10年来年均增长近30%;光伏发电装机达1亿千瓦,近10年来年均增长率40%。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德国2012年新增光伏发电容量760万千瓦,成为德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电源。可再生能源在许多国家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2012年,丹麦风电已占到全部电力消费的28%,2020年将达到50%。同时,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日益明确,许多国家制定了清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可以预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欧洲许多国家将会实现能源转型,能源消费将会主要依赖可再生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的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目标将会实现。
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风电装机已达7000万千瓦,今年风电发电量将达到1400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5%。光伏发电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同时,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9000亿千瓦时。虽然可再生能源发展明显加快,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尚不足10%,特别是面临的矛盾在加大,弃风、弃水问题突出,暴露了我国能源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总发电装机已超过12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5万亿千瓦时。如按风电发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的20%测算,可消纳风电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按风电平均2000小时测算,需安装风电装机5亿千瓦,风电发展潜力很大。随着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增加,风电装机容量还可以增加。此外,无论从需求还是可能来看,太阳能发电的利用潜力更大。专家分析,实现能源转型,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满足能源消费的62%,非化石能源发电占到电力消费的86%,风电装机量达到20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4亿千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优先一直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能效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370克标准煤降到了333克标准煤,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为0.697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是美国的2.2倍、欧盟的3.1倍、日本的3.8倍。特别是工业用能比重大,超过70%,远高于27.9%的世界平均水平,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石化和有色6大高耗能行业用能比重超过5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任务仍很艰巨,这也是实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能源效率是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中管理体制起基础性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丹麦不仅可再生能源发展世界领先,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全球最先进的,值得学习和借签。从1990年以来,丹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75%,能源消费总量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略有下降,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能源节约政策。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