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能源发展思路势在必行
2013年12月16日 11:27 4275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一是大力推广热电联产。目前丹麦已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过去主要依靠几座大型电站供电,现在已变成了由几百座分布式热电联产电站供能,燃料主要为天然气和生物质。丹麦80%的区域供热是热电联产电厂供给的,60%的电力是热电联产电厂生产的。特别是其热电联产电厂运行非常科学,必须建设储热罐,实现高效运行,而且完全以热定电,把发电时用不了的多余热能储起来,当储热罐储满后就停止发电,由储热罐进行供热,这样就保证了很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高度重视建筑节能。丹麦对建筑用能管理非常严格。目前,丹麦已提出2015年新建建筑年能耗标准为45千瓦时,包括供热、制冷、通风、生活热水和照明等,计划到2020年达到零能耗,建筑能源消费基本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和热能。
三是征收能源税和建立电力市场。丹麦1977年开始征收能源税,1992年开征二氧化碳税,并正在研究征收能源供应安全税。目前,丹麦的能源税收约400亿丹麦克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特别是1996年实施了电力市场化改革,打破电力输配环节的垄断,实现了发电和电力交易的完全开放,并融入了北欧电力市场。这些能源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丹麦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既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关,也与我国的能源结构相关,暴露了我国能源政策和能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必须尽最大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消费,特别要限制煤炭的直接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发展热电联产技术,鼓励能源梯级利用,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
三是要完善能源政策和管理体系,加快征收能源税,建立能源利用效率标准体系,并加强监督管理。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的能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做好能源布局的顶层设计
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费呈明显的逆向分布态势,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相对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实现能源跨区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我国能源管理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实行以省为实体的管理体制,电力发展以就地平衡为主,煤电机组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电装机约5.4亿千瓦,占全国煤电装机总量的60%以上。到2012年底,京津冀鲁和长三角地区煤电装机分别为1.3亿千瓦和1.4亿千瓦,占全国的15%和17%,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为西北地区的13倍和26倍。据有关调查,京津冀地区有燃煤电厂196座,仅河北省就有燃煤电厂152座。长江沿岸每30千米就建有一座燃煤发电厂,长三角地区每平方千米每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5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这种状况不仅导致煤电运紧张反复出现,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数据显示,煤炭运输占到我国铁路货物运量的60%以上,过去10年,我国铁路新增运力的70%以上用于煤炭运输。
当前,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必须下决心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做好能源规划和布局工作,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减少煤炭的直接消费,终端能源消费更多地利用天然气和电力,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更加重视发挥热电联产联用的作用。热能和电能都是能源终端消费的重要形式,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过去我们较为重视热电联产电厂建设,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把锅炉生产的蒸汽先发电再供热,能源利用效率理论上很高。但由于很多热电联产电厂建设偏重发电,甚至以热电联产名义建设火电厂,发电能力与热负荷不够匹配,热负荷很小,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热电联产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的作用。事实上,虽然热和电都是能源的终端形式,但热能和电能的特性有很大的不同,热能是可以储存的,而电能则不能储存,必须做到发用随时平衡,用多少发多少。但热能和电能是可以转换的,为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要很好地发挥电能和热能的优势。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