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推行节能标准的调研与思考

2013年10月17日 13:29 908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标准作为实行科学和定量化管理的技术依据,是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实施节能标准,从意识、法规、政策、制度、技术以及组织行为、机制、措施等各个方面人手,将企业节能工作纳人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节能工作的程序化、定量化和系统化,将全面提高企业节能技术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和物流等各个环节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实现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通过对泰安康平纳毛纺织集团推行节能标准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促进节能增效重要性的认识。
  该公司是一家市级重点用能管理单位,主要能耗为水、电、蒸汽。近年来,公司在全面推行标准化工作的同时,坚持宣贯国家、省市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宣贯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实施节能标准化为基础,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不仅促进了公司新产品开发,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企业清洁化生产,在节能降耗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达到了节能增效双赢。
  健全公司节能标准管理组织网络
  节能标准化管理机构是企业实施节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公司原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节能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董事长为组长、分管副总为副组长,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企业节能标准工作,包括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措施、方法,对各职能部门的节能管理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研究制定企业节能方针和年度节能计划;定期分析和研究企业节能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节能规划、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落实,对节能重大项目进行决策等。下设节能管理办公室,各部门、车间设节能小组,明确专职和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及各自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公司、部门、班组三级节能管理网,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节能标准化工作。
  完善企业节能标准体系
  企业节能标准化的运行离不开节能标准体系,具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标准体系是企业节能工作纳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由于传统的节能管理方式只能解决“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具体到“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明确的标准依据,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建立节能标准体系,应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可以解决当前企业节能标准化工作无依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节能遵法贯标机制、节能技术进步机制、管理控制机制,节能文化建设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主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积极搜寻并应用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提高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提高节能工作的整体绩效。
  围绕公司实施节能标准化的方针和目标,参照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和GB/T22336-2008《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所规定的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的编制原则和要求、结合公司毛纺织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各生产环节设备用能、管理用能等全过程供能、用能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耗能要素,编制了公司《企业节能标准体系表》,在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节能标准的同时,相继研究制定了大量的节能企业标准,例如原料、染化料进厂检验和使用标准、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用水平衡测试、用电平衡测试、用汽平衡测试方法,主要能耗单元耗能定额,以及能源计量管理(包括能源计量检测管理、能源计量器具购置购买更新、能源计量器具周期检定、使用维护保养、检定测试管理、档案管理)、能源分析统计、能耗定额管理、用电管理、用水管理、用热管理、用油管理、非生产用能管理、节能技改管理、培训、节能考核奖惩等标准规范,明确了专职和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了重点能耗设备操作人员、一般操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等,建立了以节能技术标准、节能管理标准和节能工作标准组成的较为完整、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节能标准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公司节能降耗整体工作的开展。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