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阴霾”何时转晴?
2013年08月13日 9:20 1508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
第一,中国以往是“结构性增速”阶段。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一个“结构性增速”的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力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 从产业结构看,一次产业向效率更高的二次产业转型,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目前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阶段。
现在一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型,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或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左右较以往略低的水平上。今后,中国经济工作再强调“快”,已没有经济规律的依据,因此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强调质量和效益。
第三,中国目前正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新挑战。
2012年经济增长缓中企稳,经济增长率自2002年以来首次“破8”。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原因是三大最终需求不足。2011年,经济增长率下调1.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消费不足。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1%,比上一年回落3.5个百分点,同期出口和投资都还较为稳定。而2012年经济再下行1.4个百分点,则与投资、消费、出口增长放慢都有关系。
第四,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的决定因素有四点。
一是“刘易斯”拐点、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红利递减问题。多数人认为,目前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人比重由2002年的7.3%上升到2011年的9.1%。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中国目前处于人口红利递减阶段,将在2015年前后由人口红利阶段转向人口负债。
二是成本上升与“廉价中国”的结束,“三低”(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局面正在改变。今后,中国将长期面临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上升的局面,由此将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制约经济快速增长。
三是经济增长的引擎问题。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其中投资、消费分别拉动GDP增长8个和4.6个百分点,出口则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2010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92%左右,净出口贡献率达到7.9%。消费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2011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4.2%,消费贡献率是51.6%,净出口贡献率为负5.8%。2012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投资贡献率为50.4%,净出口贡献率为负2.2%。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中国的现实是,消费低迷,出口增速严重下滑,过度依赖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受诸多因素制约。
四是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目前,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复苏艰难,基础薄弱,风险犹存。美国经济将保持温和低速增长,欧洲经济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日本经济上升势头减弱,灾后重建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增长日益乏力,短期内将持续低迷,“安倍经济学”被证实不是一剂良药。
五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时至今日,改革的空间逐步减小,改革的红利及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步削减。
第五,应正确预期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面临的根本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对经济发展的提法,由过去的“平稳较快”转向“持续健康”发展,由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应该说,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仍有较乐观的预期,但乐观的基础不是超出中国潜在增长率的速度,而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这需要我们持有一种理性、客观的心态。
林 江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