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阴霾”何时转晴?

2013年08月13日 9:20 150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知名学者林江: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

林江 

 

 
  经济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复苏势头,然而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目前我国经济回暖的最大障碍是产能过剩、通胀压力抬头和外需疲弱。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变量
  外部影响变量。
  欧美经济疲弱及其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双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和美元持续走软,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美元指数上涨又打压了大宗商品市场,引起国际热钱的异动,而最近美联储宣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人民币难阻进一步升值,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衰减。2005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35%,使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使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挑战。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增强,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制造业有可能面临着“空心化”危机。以3D打印制造、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的趋势,使高能耗的传统行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将引发制造业革命,使新兴国家出现制造业“空心化”危机。世界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加剧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的风险。
  此外,地缘政治危机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内部影响变量。
  拉动消费难度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空间日益缩小,经济转型升级仍将是漫长的过程。经济低迷、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保障滞后等因素,导致消费信心不足,使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难度加大。中国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痼疾”,过剩的产能也挤压了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治理产能过剩根本上要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容忽视,这既反映人们的发展理念问题,也反映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问题。其中,土地财政与经济“房地产化”已经成为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影子银行与地方债风险加大,稳增长必须首先防范金融风险。要警惕新一轮投资热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国际两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地方债务风险是其中主要原因。
  超发货币严重,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正在减弱。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2年初的16万亿元,到如今的100多万亿元,十多年里增长超过5倍,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达52%。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高企,进而引起通胀预期的变化,因此要特别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对物价及经济的影响,防止物价和经济大起大落。
  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性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和城市化率突破50%。由此带来城市拥挤、住房、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系统性的风险不断增加。

 

[1] [2] [3] [4] [5][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