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要建立长效机制

2013年08月02日 15:49 85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市场持续疲弱,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本轮产能过剩是国内增长阶段转换、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与体制机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的特征。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前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广泛,呈现出全方位产能过剩的新特点。产能过剩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机床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氮肥、电石、氯碱、甲醇、塑料等化工产品也呈现出产能过剩的态势。
  以往经验表明,采取强化新建项目审批、提高准入标准、严格准入管理、强制淘汰等管制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剩,但是这种政策模式难以长期实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且与取消行政审批、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不符,并带来新的扭曲,强化企业过度产能投资的倾向,导致市场自发产能调整困难、市场波动加剧等不良政策效应。因而,准确把握本轮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与特征,为化解、调整过剩产能创造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进而建立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在现阶段尤为紧迫。
  导致本轮产能过剩的原因
  造成目前产能过剩的原因不仅有市场因素,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一是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是导致本轮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将长期低迷,而后发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低成本优势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将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制造业在较长一段时期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以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粗放式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将难以持续,许多传统重工业产品需求峰值已经或接近到来,这些行业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面临较为严峻的产能过剩态势。
  二是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资行为。由于一些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方式招商引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决策。此外,由于投资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也助长了部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在一些行业造成的产能无序扩张,是产能过剩问题多年不能解决的原因。
  三是推动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由于对以技术、标准、规范等促进产业自主发展的措施研究不够,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环境、秩序建立滞后,对已有的措施监督执行也不到位,导致一些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企业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
  四是以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难以抑制产能过剩。由于缺乏对违规审批项目有效的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产能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