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要建立长效机制
2013年08月02日 15:49 9766次浏览 来源: 经济日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寻找化解产能过剩的突破口
当前,市场难以充分发挥化解与调整过剩产能的核心作用。因而,化解和治理产能过剩关键还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缺陷,充分发挥市场在调整过剩产能、协调供需平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高效率性。具体而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体制创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硬化银行预算软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金的比例,降低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行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使投资者在信贷过程中承担真实的资金成本与风险成本。
三是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财权与事权相对应,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与民主化改革,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避免地方政府为企业投资提供财政补贴。
四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体制的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的执法机制改革,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能得以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竞争。尽快建立全国性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强化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环境监管。
五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约束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从国有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辅助调整基金,主要用于国有企业退出时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安置;限制各级政府用财政资金为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提供救助;在竞争性行业,消除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所有制与规模歧视,建立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对严重产能过剩行业而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结构转型是化解和调整过剩产能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产业政策重点应转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从产业层面放松并逐渐取消对微观经济的广泛干预和管制,扩大经济主体的自由度;二是产业政策侧重点应从选择特定产业、特定企业进行扶持,以及通过行政管制方式提高集中度与打造大规模企业,转到对企业研究开发与创新行为的普遍支持,转到对提升劳动者技能与职业培训的普遍支持;三是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四是产业政策应由“生产者优先”转为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与“顾客驱动机制”,推动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五是制定严格、长期稳定、可预期的环境政策,并严格执行。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