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治污受政策资金技术三重掣肘

2013年07月31日 10:1 107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生态修复不容忽视
  经过数十年的矿山开发,国内形成了大面积的废石堆场、尾矿库,这都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废矿堆尾矿库长期处在氧化、风蚀过程中,各种有毒矿物成分或有害物质转入地下、地表水体和农田、土壤之中,随时对环境构成威胁。资源开发后遗留的环境治理问题不容忽视。然而,生态修复同样面临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困扰。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所所长周连碧介绍,国外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十分重视,政府和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复垦率基本达到50%~70%,不少国家要求新建矿山复垦率达100%。而我国目前矿山复垦率仅在14%左右。
  据了解,我国目前各类金属尾矿的堆存总量约60亿~80亿吨,且每年以3亿吨的数量增加。大量的堆场在等待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进行环境的控制和恢复。
  虽然自2006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修复保证金制度”,依据新矿山设计年限或已服役矿山的剩余服务年限等因素,确定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但更多已关闭的矿山复垦资金始终没有着落。
  对此,周连碧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新上矿山生态环境管理,防止增加新的污染和破坏。与此同时,对废弃矿山、即将关闭矿山由国家和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治理。
  除资金以外,目前国内也缺乏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在矿区土地破坏监测、复垦区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方面与国际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周连碧建议,国内研究机构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结合本土特点加大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从技术层面支持国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

[1] [2] [3] [4]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