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继续下行 制造业短期难回暖
出口高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但多数预测经济有望二季度回升
2013年05月03日 10:47 8746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只有7.7%,低于市场预期。从原因看,制造业和消费的疲弱是主要原因,投资在3月份的突然减速则相当于火上浇油,只有出口情况较为乐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近日发布的2013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连续7个月高于50%,仍处在平稳区间。但指数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增势趋弱,经济增长动力还需增强。
展望二季度,制造业的情况未必会出现明显好转,出口的情况却可能变差,虽然认为经济将回升的观点仍占多数,但是预测继续下行的声音也在增大。如果稳增长的力度在二季度不进一步加大,少数人观点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加。
制造业短期难回暖
供需双方的力量决定经济增长。从供给面来看,进入2013年,工业尤其是其中的制造业情况表现得非常疲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一路下滑,反映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持续放缓。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0.66%,较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下滑1个百分点。
分析一季度GDP增速回落的原因,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杨为敩认为,有一定的基数效应,但不是主要因素。数据走低说明在大政治周期的起点阶段,市场的避险心态明显扰动了整体经济周期。从GDP分项来看,工业企业是造成GDP减速的主要原因。由于不确定新一届政府的政策趋向,微观企业出于避险考虑主动降低资产杠杆并消化库存,这造成了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也认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是经济增速回落的关键。他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升幅度相比历史同期明显偏弱,交银财富景气指数中的小康家庭的经济景气指数也较上期回落5%,说明微观主体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3月份用电量增速创下自2009年6月份以来46个月的次低,说明当前制造业回暖势头疲弱。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明显迹象显示二季度工业情况会回暖。工信部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文彩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的情况难有明显好转,这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动力不足。她给出三点原因:一是城镇化刺激投资带来的增长短期还不能显现,政策对于投资增长的控制趋于严格。二是工业企业抗通胀能力较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变动过于频繁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状况,在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的不对称传导机制将挤压企业利润。三是利润增长结构急需优化,从1至2月数据来看,原材料加工行业仍然是支撑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制造业市场比较低迷,市场预期也有所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将缓中趋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陈强表示,虽然我国工业存在回升动力,但这种回升仍会受内外各种因素干扰。2011年以来我国经历的工业调整,并不是一个小周期层面的调整,而是一个较长的中期产能调整过程,整个工业增速下滑的时间、幅度可能超过之前预期。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工业运行趋势,我们认为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具备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地方投资力度的加大,工业增速将在2013年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预计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同样判断工业增长将中速企稳,并由此进入中速发展阶段。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金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超出预期。据测算,2007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带来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步减弱。所以,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是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不过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预计中国工业经济将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这是相对于中国过去的高增长率来说的,相对于其他国家仍是较高速度。
中小企业的情况可能比行业情况更差。“我对2013年经济的看法是以稳为主,但我觉得平稳的条件下企业的日子并不会好过。这种转型孕育着企业的全面洗牌,可能有好有坏,坏的全面退出,好的不断成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说。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