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继续下行 制造业短期难回暖

出口高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但多数预测经济有望二季度回升

2013年05月03日 10:47 874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出口高增长可持续存疑
  从需求端看,导致一季度经济减速的罪魁是消费。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反腐败、反浪费行动进一步深入,对高端餐饮行业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1-2月,餐饮消费回落明显。餐饮收入增长8.4%,比上年同期放缓4.9个百分点,为2003年7月以来新低。特别是大型中高端餐饮销售下滑明显,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下降3.3%。未来预计这种态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不过从3月份数据来看,市场对餐饮业受创已经有所消化,消费数据已经开始小幅回升。然而考虑到之前几年政策对消费潜力的透支,消费情况全年都难以有明显好转。莫尼塔分析师杨程稀说:“我们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意愿或与美国居民没有明显差异,存量金融储蓄偏低可能是居民倾向于储蓄的原因。因此,未来通过提升消费意愿、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可能难见成效。我们预期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定在14%以上,中期消费增速或随经济增速放缓而同步放缓。”
  投资需求在3月份突然回落,主要是受到房地产投资减速的影响。“投资增速的下降主要是源于房地产投资出现减缓,这种减缓是由房地产新政约束带来的。”杨为敩说。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9%,较1-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较1-2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的回落在二季度很可能继续。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称:在新一轮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调控房市,“国五条”细则规定二手房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的出台打击了二手房市场及投机性购房需求。比税收调控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细则中将稳定房价列为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的直接责任,这将会对房价上涨及房地产投资增速形成更明显的约束。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对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持保守预期,我们预测,受前两个月房市持续升温的影响,在未来的几个季度,投资将会出现小幅下滑趋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20.1%。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受宏观经济面基本平稳、信贷环境相对宽松、各地住房政策微调和居民预期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2013年1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了“V”型反转,部分地区出现了偏热苗头。为给不断高涨的楼市降温和防止泡沫的膨胀,2月份,国务院出台了新“国五条”。随着各地政策细则的出台、恐慌性情绪的逐步消退、刚性需求的平稳释放,房地产市场将由一季度的“量价齐涨”转向二季度的“量滞价稳”。三季度,随着供需双方对政策的逐步消化,房地产市场将试探性下挫,成交量可能萎缩。整体而言,我们维持2013年房地产销售呈现“前高后低”的观点。
  作为一季度亮点的出口情况,可持续性令市场担忧。周景彤表示,出口高速增长反映前期订单兑现,近期出口增速将会面临回调。去年9-11月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13年初的出口高增长。但是,从去年12月份以来,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并且降幅较大,2013年2月份该指数创下近半年来的新低,表明近期出口增速将会出现回调。出口高速增长能否持续,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表明,世界经济正走在曲折复苏的道路上,美国失业率继续下降,消费者支出比较强劲,欧债危机逐步趋稳,新兴市场需求强劲,这都有利于我国出口保持较高增速。根据我们的判断,出口增速虽然在短期内会回调,但仍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上将高于去年。
  从刚开幕的广交会来看,出口企业对回暖的感受也并不深刻,许多行业都对今年情况表示谨慎乐观。3月份出口数据也部分印证了出口高增长的不可持续,同比增长为10%,与1月份的25%、2月份的21.8%相比回落明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上半年欧盟可能还会延续2012年的衰退局面;美国经济在复苏,但是不完全稳定,有些地方甚至只是弱复苏;新兴经济体来看,特别是资源型经济体目前经济能否支撑还不确定,所以外部环境很可能要到下半年才会相对好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它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和出口需求的持续增长,如果在二季度这两方面需求回落,工业的复苏势头将遭受进一步的打击。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